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授读

礼记授读

十一卷。清熊松之(生卒年不详)撰。松之,字子容,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人。道光举人。历任浙江诸暨、慈溪、天台、富阳知县,官至周知。参加编撰《江西通志》。为官有惠政。生平嗜学,尤精通《礼》经。著《礼记授读》十一卷,未竟而卒。书为其孙熊埴影印。书首有徐世昌,柯劭忞、薛时雨三人作的序。劭忞序言明松之创作意旨及是书特点:治小戴礼学,近世朱氏彬《礼记训篡》,本为作义疏之长编,博引诸家,采择评审,大抵羽翼郑学,疏通古义,而无自抒心得之处。郭氏嵩焘《礼记质疑》,往往自逞胸臆,故与前人为难,诋之者,谓质无可质,疑无可疑?其受同时之抨击如此。然苦心探索,其独创之见,亦有不可废者。高安熊子容先生,《礼记授读》,以郑学为标准,以陆《释义》孔疏为津逮,盖先生之意,欲使学者由浅而深,由训诂而推之名物象数,而之义理,虽曰家熟读本,而治经之途径备。治小戴之学盖未有及先生者,惜未成而已捐馆舍,然标明宗旨,发挥义例,使后学有门径可循,其必传后世无疑也(末题庚午春正月,柯劭忞谨识)。对熊氏《礼记授读》评价颇高。书首还有作者自序。是书为熊氏未成之稿本。自《曲礼》至《玉藻》而止,共十一卷。《经文·曲礼》首节,即不全录,也许影印者皆据熊氏自辑之本,下皆仿此。但郑注则全录。孔疏则有删择,例言已述明。宋元诸儒,则多录朱子之说,闻录钦定御案。清代治经者甚多,注释《三礼》者,多采汉注孔疏,而不轻引御案。因治学应兼采旁收,而引御案则近于别黑白而定一尊,是治学之大忌也。而熊氏作是书则引御案较多。但其超越处在他引御案并不妨碍他重郑注,于宋明人注解亦多折衷采用,故自有其成就也。惜影印是书者据熊氏手指,而未录此经全文,于初学者颇不方便。

猜你喜欢

  • 周易小义

    二卷。清茹敦和撰。此书只释一字一物,然皆旁征博引。书中取异卦同辞者,比物连类,以相证引,考证颇精。其以群经之义以释易,或以为其借易以通群书之义也。其精要处在于不拾汉人牙慧,精者取之,驳者弃之。此书经李

  • 清啸阁藏帖

    八卷。清陈希濂、金祐同辑。此帖刻明人墨迹六卷,附瓯香馆书二卷。此帖始刻于嘉庆元年(1796)六月,成于嘉庆三年(1798)冬。此帖收明人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三家书为多。董其昌《项墨林墓志》,文征明《

  • 毛文简集

    二卷。明毛澄(1461-1523)撰。毛澄,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昆山(一作太仓)(今江苏昆山县)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是集二卷皆杂文之属。明李维桢序称“

  • 圣门事业图

    一卷。宋李元纲(生卒年不详)撰。元纲字国纪,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孝宗时上庠生。著有《厚德录》。是书分若干图,曰:传道正统、大本达道、进修伦类、为学之序、存心要法、求仁捷径、聚散常理、传心密旨、一

  • 守默斋诗集

    一卷。清何应祺撰。生卒籍贯均未详。何应祺颇能作古文诗,笔不免平直。如《桂林杂感》:“摧我栋梁天喜乱,受他锋镝士何辜。”《诸将》:“事权果归一,或可待时清。”《咏史》:“国无强与弱,得人炽而昌。人无智与

  • 方氏易学五书

    五卷。清方申撰。方申,生卒年不详,字端斋,江苏仪征人。本姓申,少孤家贫,其舅姓方,取方申为子,由此改姓方,以申为名。由于家中贫困,常受雇于人,为之撰写为生。事母至孝,只要是自己第一次吃的东西,一定先用

  • 石经汇函九种

    四十卷。清徐宗道编。徐宗道,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石经,谓石刻之经书。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始于东汉末年,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因经书辗转传抄多有错漏,便奏请皇上校定《春秋》、《公羊传》、《论语

  • 甓余集

    十二卷。明朱纨,(1492-1549)撰。朱纨,字子纯,号秋崖,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累历右副都御史等职。著有《茂边纪事》等,此集九卷以前,皆其在官时的章疏公移。十卷曰《海

  • 韫山六种曲

    清朱凤森(1776-1831)撰。朱凤森,字韫山,广西临桂人。因字韫山故为此曲集名。嘉庆时进士。曾历任河南固始知县。邓显鹤《南村草堂文抄》中曾为立传,说他“于天文、舆地、兵法、河渠、水利、旁及艺术、方

  • 杨文靖年谱

    二卷。清张夏撰。张夏字秋韶,号菰川,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师事马世奇,后入东林书院,受业于高世泰。长期隐居菰川,终身不仕。推崇程朱理学,平生著述甚多,除本书外,尚有《洛闽源流录》、《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