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易读

礼记易读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是《礼记》的简编本,为举业而制定。书首有序(曰志远堂主人题)。序云:“《礼记》四十九篇,除《大学》、《中庸》,其四十七篇,统计实九万三千七百五十七字。诸家多有撰本。然或失则太繁,或失则太简。且便于读者,不详于解,详于解者,又不便于读,难得善本。故初学通习五经至《礼记》则束手。兹斟酌繁简之间,共选四万五千九百一十五字,视全文尚未及半,而经之菁华,已卒于是。加以字音旁注节旨,注未足者,于顶上补之,名曰《易读》,诚初学之珍本。读者先熟此,复通诸全经,亦盈科后进之之一道云云。”作者于序中言明创作意图。《礼记》自明以来,士子趋重举业,于《丧礼》、《丧服》诸篇文字均束之高阁,《曲礼》中诸篇文字,间或涉及“丧礼、丧服”,亦多作删削。是书对《檀弓》、《三年问》中涉及“丧礼”文字未曾全删,而《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三年问》等篇则所录太少。《奔丧》、《问丧》、《服问》等篇,则无一字。亦如明代以来以举业为目的撰述《礼记》者之风格。是书为清中叶以后一时流行之本,有专诵此者,有就全书照此钩工而读者。诸经文字中,以《左氏春秋》及《礼记》最繁琐难读,唐人谓之大经,清代亦有撰《左传》易读本,与《礼记易读》遥相呼应。考《礼记易读》全书,撰书人有一定学识水平。如书首序后,首列唐《礼记正文》孔颖达之说,次列《隋书经籍志》所载,及宋程子朱子之言。皆能粗略探源溯流,采撷精华,自非无知无识之人所能做到。每篇首释篇名,多据陈澔《集说》,又如《王制》为汉文令博士作,《月令》是吕不韦集之类,皆采汉儒旧说。其他解释,则多从陈澔《集说》。此书以义理为宗,考据亦有一定份量,但不是作者着意追求的。作者不著己之名姓,是顾虑因删经而被指责。实则此注经之法肇始于明代,清人不过沿袭而已。举业盛行时,此书风行一时,流传甚广,足见书之简约精审,易读实用,颇得众人喜爱,有一定价值。此书有光绪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小心斋札记

    十六卷。明顾宪成(1550-1612)撰。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同弟顾允成和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

  • 太古遗音

    无卷数。明杨抡(生平见《伯牙心法》)撰。此书卷首有四言赞一篇。其中有上古琴样一篇,从伏羲、神农直至明代刘伯温共三十四人,每人所用琴皆绘有图,实无根据。又绘钟子期之像,而以自己之象绘于钟子期像之旁,尤为

  • 浙士解经录

    ①四卷。清阮元录。按阮氏于乾隆五十九年,由山东学政调任浙江学政,此录是浙士们为接受阮氏考核而作的。阮氏有序,谓“风檐短晷,无书可校。证据少舛,辄恕而存之。所录除《论语·乡人饮酒》解系拟作。据《礼记·乡

  • 松源集

    清孙之騄(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之騄字子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贡生,雍正间,官庆元县教谕。性耿介,博学好古,尤专于经。著有《松源集》。此集共五种。刻于雍正七年(1729)至雍正

  • 十三经读本

    唐文治编。《十三经读本》所选诸家经注,主要采纳汉代、宋代经学家注本,供读者阅读参考之用。如《尚书读本》以清代孙星衍的补订本为蓝本,而孙星衍又是在宋王应麟撰集的基础上进行衍展的,其中保留了汉代马融、郑玄

  • 西学凡

    一卷。附录 唐大秦寺碑 一篇。明时意大利人艾儒略(详见《职方外纪》条)撰。此书成于天启三年(1623),为《天学初函》之第一种。书中所述皆为意大利建立学校,培育人才的方法。共分六科,即勒铎理加(文科)

  • 蒙古玉匣记

    二卷。不著撰人。此书蒙古名为《新译通用玉匣记》,原为汉语本宗教类书,本出自道续藏、符录神道之类。后有人把此书整理译为蒙文,即为此书。书中首先载列了“宝金匣”一项,即汉本中法师迭择记,其次载列了“一切佛

  • 存素堂诗初集

    二十四卷。《诗稿》一卷。《诗二集》八卷。《续集》一卷。清法式善(1752-1813)撰。法式善原名运昌,后改今名,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正黄旗人,柏山(今河南沁阳)人,姓乌尔济氏。乾隆四十五年

  • 小鸣稿

    十卷。明朱诚泳(?-1496)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

  • 韵石斋笔谈

    二卷。清姜绍书(详见《无声诗史》)撰。绍书“少而种学,长益博综,竹书蝌蚪,多所研究”,“弥复肆力于考鉴”。此书分上下两卷,共五十八条。记载所见古器、书画、奇玩,“推论得失,搜讨同异,别白真赝,有论有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