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解

离骚解

①一卷。清顾成天(生卒年不详)撰。顾成天,字良哉,号小厓,松江(今上海)人。雍正八年(1730)赐进士,授编修。官至少詹事、翰林院侍讲。著有《离骚解》、《楚辞九歌解》、《读骚别论》各一卷。另有《金管集》、《东蒲草堂文集》。此书专释屈原长诗《离骚》,编成于乾隆六年(1741)。注重事实考核,如“又何怀乎故都”一句,认为“故都”乃顷襄王迁陈地之楚都,而定《离骚》作于顷襄王时,近于《怀沙》的写作时期。对诗中“求女”一段有较详细论述,对本段地名也一一考查。认为“求女”“在争交邻之失计,正言不得,故隐言之”。意在批评怀襄二君娶女于秦。观点较新,可供参考。但过分重于句句字字之考核落实,难免有穿凿之病。有《花语三房八种》本。乾隆六年(1741)刻本,上海图书馆藏。《九歌解》并刻,后附《读骚列论》,不称“别论”,“附论”。前有顾氏《小序》,后有林全旭《后序》。②一卷。清谢济世(1689-1756)撰。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全州(今广西全州)人。官御史,声震天下。乾隆时官湖南驿盐道。《离骚解》仅注解《离骚》一篇。先解题,正文以大字书写,双行夹注,章有大义疏解,如归纳首章大义为:“首述世系及生年月日名字……”。书眉有批语,如“第一句便见无去国之义……”。篇末有乾隆六年(1741)作者《自跋》。书中基本观点,认为《离骚》是一部忠孝之书,曲解《离骚》本义,与方苞《离骚正义》观点相似,不足取。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徐维益等重刻《梅庄杂著》本,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梁家钰刊《梅庄杂著》本。

猜你喜欢

  • 古今画鉴

    见《画鉴》。

  • 论语熊氏说

    一卷。熊埋撰。清马国翰辑。埋不详何人。史志也不载其书,只皇疏引之。马氏因《唐书·艺文志·杂家》有熊理《瑞应图》三卷,《南齐书·祥瑞志》引熊襄说,怀疑理与襄为一人。理名而襄字。熊埋可能是熊理之误。但考皇

  • 祭义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 种芋法

    一卷。明黄省曾(生卒年不详)撰。黄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嘉靖举人。《种芋法》共分四节,主要汇集古书中关于芋的记载,“艺法”一节单独讲述了黄省曾生活时代的种芋方法,颇有价值

  • 存学编

    四卷。清初颜元(1635-1704)撰。作者小注见《存性编》。此书是作者儒学论著《四存编》之二,全书论述中心意思是孔周等圣贤的学说之所以有别于“异端”,是因为它事事注重实用的学说,与空谈“心性命理”之

  • 校正四书逸笺

    六卷。清程大中撰,曾钊校。钊字勉士,广东南海人。是书系应城程大中撰,四库已著录。称其援据详明,唯疵其束带诸条,尚多漏引,梦周公一语,所引又涉泛滥。是书通行本有三,一是于光华的增订杂录本,名《四书识遗》

  • 国宪家猷

    五十六卷。明王可大(生卒年不详)撰。王可大字元简,南京锦衣卫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台州府知府。本书分十四部,即宪典、象纬、机祥、舆图、事理、文史、医药、滑稽、方技、诡异、权术、雅适、遗事、大统。杂

  • 蒙鞑备录校注

    一卷。宋孟珙撰。从《宋史·孟珙传》看,孟珙未尝出使蒙古,怀疑是另有其人。清代曹元忠为之校注。元忠字君直,江苏吴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该书对鞑靼的发祥地、源流等问题进行了诸多考证,其辩甚为明确

  •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790-816)撰。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

  • 祭典

    一卷。晋范汪(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范旺,字玄平,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博学多通,善谈名理。为庾亮佐吏十余年,甚相钦待;复为庾翼长史;桓温伐翼,为荆州,以范汪为安西长史,温西征蜀,委以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