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纂图集注文公家礼

纂图集注文公家礼

十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门人秦溪、杨复附注,后学复轩刘垓孙增注。前有朱子自序。是书分通礼一卷,冠礼一卷,昏礼一卷,丧礼五卷,祭礼二卷;其图散见各门中;其附注、增注,俱以阴文标明,字体古雅,板刻清晰,当为宋刊中之佳者。案《文公家礼》,非朱熹自作,前人已有考证,如王懋竑《白田杂著家礼考》即云《家礼》非朱子之书,证据尤确。《四库全书总目》录《家礼》,即据王氏说立论。四库所录,为陆费墀家藏本,《家礼》五卷,附录一卷;今以宋元明诸本考之,乃明刊本。案《家礼》刻本,传世滋多,增注笺补,互有歧异,榷而论之,盖有四本:一为宋刻本,即此本,其为各本之所自出;二为元刻本,易名《文公先生家礼》,其七卷,题“门人杨复附注,刘垓孙增注,刘璋补注”,分通礼一卷,冠礼一卷,昏礼一卷,丧礼一卷,祭礼一卷,共五卷,首有家礼图一卷,乃合宋版散见之图而成,末有深衣考一卷,为宋版之深衣制度,故有七卷。前有朱子自序,后有淳祐二年(1242)莆田方大琮后序,其杨复跋语,则冠以“长溪杨氏复曰”六字,是则元本非出杨氏;三为影宋抄本,易名《家礼笺补》,共八卷。首题杨复撰,有嘉定三年(1210)自序,据序知杨复于《家礼》刊行后又获闻师说而厚书未及者,及笺补之,然核是书与附注,无一语相同,疑出后人依托;四为明刊本,名《家礼》,即四库本,此乃淳祐间周复采信州杨氏所注各条下而别出之也。是本与元刊本卷第同,而去其家礼图与深衣考,故为五卷。卷首有木主式,与元刊本小异;主式后有嘉定癸酉潘时举跋,盖明嘉靖间以旧本重刻者。综论四本,当以宋刻本为最好,元本、抄本、明本皆从宋本而出,却愈变愈讹。

猜你喜欢

  • 道院集

    见《道院集要》。

  • 墨君题语

    二卷。明项圣谟撰,项圣谟字孔彰。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此书皆是题墨竹之文。上卷为李肇亨作,下卷为李日华作。李肇亨字会嘉,李日华之子。此书《四库全书》收入存目。有《李竹懒先生说部全集

  • 中国文法讲话

    近代刘复撰。刘氏生平著述,见《中国文法通论》。是书系未完稿,据刘氏卒后讣告所载刘氏著作目录,题此书为《中国文法讲话》上卷。据刘氏自序云,是书系刘氏“应书坊之请,编辑以供高级中学生之用者。”故例句文言、

  • 续穀梁废疾

    三卷。民国吴树荣(详见《续左氏膏肓》)撰。吴树荣治公羊家学,服膺何休。何休是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撰有《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穀梁废疾》三书,尊公羊而排二传。吴树荣仿何休之意,为三书分别作续,《续

  • 道德真经指归

    见《道德指归论》。

  • 传经表

    一卷,附《通经表》一卷。清洪亮吉(详见《毛诗天文考》)撰。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洪亮吉在陕西巡抚毕沅幕府之时,大约是毕沅嘱其代撰,因此原叙即署毕沅的名字。章氏式训堂丛书因之标作“毕沅撰”,不妥。现从其本集

  • 选学拾沈

    二卷。清李详(1859-1931)撰。李详,字审言,又字愧生。江苏兴化人。辛亥革命前撰文鼓吹民族主义思想,曾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安庆存古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在沪与冯煦光纂《江苏通志》。1923年任

  • 陶陶集

    一卷。清吴庆焘撰。吴庆焘生平详见《珠仙馆诗存》(辞目)。书中未著撰者名氏,但署为“襄阳金粟庵头陀炯然孤清”。从本书自序看,此集系辛亥革命以后所作。作者对辛亥革命颇为不满,抱着遁世的态度流徙于江汉,自云

  • 勾股引蒙

    五卷。清陈訏(1650-约1722)撰。陈訏字言扬,浙江海宁人,曾官淳安县教谕。1683年著《勾股述》二卷附《开方发明》一卷。1722年著《勾股引蒙》,原本不分卷数,《四库全书》收入时按其内容归为五卷

  • 演礼私议

    不分卷、抄本。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清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长于训诂、校勘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考释颇多创见。《礼书纲目》搜集散见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