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荡寇志

荡寇志

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其父奉命前往镇压,俞万春因从征有功,得功名。他擅歧黄之术,其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晚年深信佛、道二教,潜心研究医道,著书立说。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只做过秀才。为人治病之暇,常以一黄牛为伴,以酒一壶,铁笛一支,分系牛角,遨游于西湖之上,号为“黄牛道人”。他著有《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等书,均已散佚。唯《荡寇志》得传世。《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结子一回。是一部反《水浒》的书。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极力诋毁农民起义,攻击《水浒传》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针对《水浒传》在民间的积极影响,他本着“尊王灭寇”、“但明国纪写天麻”的主旨,自道光六年(1826),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部与《水浒传》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全书叙写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伦理观,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在作者笔下,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阵前大失英雄本色,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相反,在《水浒传》里出现的恶霸、赃官,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即便象蔡京、童贯等奸臣,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做儿女亲家的闹剧。《荡寇志》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但它在艺术上确有一些可取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划,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可惜的是,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荡寇志》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1853)徐佩珂南京刊本,后有光绪丙申(1896)慎记书庄石印本、民国三年(1913)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戴鸿森校点本。

猜你喜欢

  • 长沙府志

    五十卷首一卷。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王文清纂。吕肃高字南村,河南新安县人,举人,曾任长沙知府。张雄图字励山,河南洛阳人,举人,时为名士。王文清字九溪,湖南宁乡人,曾任宗人府主事、三礼馆律吕馆纂修,经史馆

  • 孝慈堂书目

    不分卷。清王闻远撰。王闻远(1663-1741),字声宏,号莲泾,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酷喜藏书,此为私藏书目,分四部编排,计八十五类,其中经部十八类、史部三十三类、子部二十四类。所设类目有别于传统四

  • 当阳县志

    ①八卷,清娄肇龙修,杨州彦、栗引之纂。娄肇龙,浙江山阴人,官当阳知县。杨州彦,字倩公,一字宣楼,当阳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邑名士,官任邱知县,其调济民困,清廉自持,因忤旨罢归,绝意仕途。栗

  • 易经一谈

    无卷数。清王俶撰。王俶字善思,彭山人。其书大旨以程《传》与《本义》互相发明,不容偏废。坊本依照费、王之次序,已错乱经文。又只载有《本义》而不及《程氏易传》,注不全而解更加艰难,因此遵从朱子十二篇旧有次

  • 供冀小言

    一卷,清林伯桐(1778-1847)撰。伯桐字桐君,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曾任德庆州学正等职。林伯桐平生著述颇多,主要有:《修本堂稿》四卷,《诗文集》二十四卷,《两粤水经注》四卷,《供冀小言》二卷,《

  • 女科 产后编

    《女科》二卷,《产后编》二卷。清傅山(1607-1684)撰。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号鼎臣、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阳曲(今山西太原)人。聪敏博学,淹贯经史百家,性任侠,重气节,提学袁继咸被人诬

  • 字学元元

    十卷。明袁子让撰。袁氏字仔肩,号七十一峰主人,彬州(今湖南彬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精等韵之学,另著《香海棠集》。《字学元元》刊于万历三十一年

  • 雪庵清史

    五卷。明乐纯(生卒年不详)撰。乐纯,字思白(一说字自禾),号雪庵,自号天湖子,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廪生,工书、画,善诗文,尤通古文辞,且博通经史,著有《雪庵清史》、《红雨楼集》等。此书共五卷,皆为

  • 国老谈苑

    二卷。又名《国老闲谈》。宋王君玉撰。王君玉生卒年、字号,生平仕履情况均不详。此书旧本题夷门隐叟王君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题“夷门君玉撰,不著姓。”《宋史艺文志》与《直斋收录解题》作《国老闲谈》,

  • 六科满蒙给事中题名录

    一卷。清刘恩溥撰。刘恩溥(?-1908),直隶(今河北省)吴桥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光绪年间官至仓场侍郎。本书是他任工科给事中时撰集的,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作者虽然广泛收集史籍,例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