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月河所闻集

    一卷。宋莫君陈撰。生卒年不详。莫君陈,湖州(今浙江)人。生平仕履情况不详。书中称授知婺州朝辞,有札子权刑部郎中,则曾以朝官典郡。其书所记皆当时杂事,篇数极少,而且缮写错误和脱漏之处较多,无法卒读。《四

  • 杨道行集

    十七卷。明杨于庭(约1595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杨于庭,字道行,安徽全椒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著有《春秋质疑》,已著录。是集为于庭所自编。凡十七卷。其诗沿何、李之派,

  •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 畏垒山人诗集

    四卷。清徐昂发(约1701年前后在世)撰。昂发字大临。江苏昆山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提督江西学政。本集为诸体杂编,其五言古体大抵刻峭清新,有透空碎远之音。然而落笔太快,缺乏

  • 鸣沙石室佚书

    十八种,十八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敦煌所藏古籍被发现后,多流传英法诸国,国内罕存,罗振玉汇辑英法诸国所藏汉唐古籍影印本,以及京城书坊所传敦煌残卷,共十八种,编成此丛书。丛书略按四部

  • 回疆通志

    十二卷,清和宁纂。和宁详见《三州辑略》。《回疆通志》嘉庆九年(1804)修,抄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御制诗:平定伊犁受降、格登鄂拉斫营、鄂桑扎拉图之战、和洛霍澌之捷、库陇癸之战、乌什酋长献城降、黑

  • 弘光实录

    见《弘光实录钞》。

  • 伊川诗解

    一卷。宋程颐(1033-1107)撰。程颐有《易传》四卷,已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伊川诗说》二卷,朱彝尊《经义考》从之,盖《诗说》、《诗解》乃一书也。后人将此书与程氏他书合编一帙,以《程氏经

  • 玲珑山馆丛书

    六十八种,一百七十三卷。清傅世珣编。傅世珣,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生平不详。该丛书又名《益雅堂全集》。所收书有三十九种为明孙珏汇辑的《古微书》中部分著作,其中《尚书纬》类六种、《诗纬》类三种、《礼纬

  • 重修天津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家本、荣铨等修,徐宗亮、蔡启盛纂。沈家本,字子弢,浙江归安人,光绪进士,曾任天津知府。荣铨,满洲镶红旗人,曾任天津知府。徐宗亮,字晦甫,号椒岑,安徽桐城人,终身未官,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