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品

诗品

① 三卷。南朝梁钟嵘(468?-518)撰。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属河南长葛)人。颖川长社钟氏为世族,钟嵘的七世祖钟雅官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父亲钟蹈为齐中军参军。钟嵘在齐永明三年(485)与兄钟岏同入国子学为国子生,受到国子祭酒、儒家代表人物王剑的赏识,举本州秀才。齐建武初,为南康王萧子琳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入梁,嵘先后为临川王萧宏参军、衡阳王萧元简宁朔记室,最后任西中郎晋安王萧纲记室,“顷之卒官”。故世称“钟记室”。著有《诗品》。此集为南朝梁诗歌评论著作。正文为上、中、下三卷。《梁书》本传录《诗品》序文仅为流传《诗品》序的第一部分。旧本《诗品》序有三部分,或分置于三卷前,为各卷之序。或以第一部分为全书序,第二、三部分为中、下卷之序。清人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始将三部分合并为全书总序。故除第一部分与《梁书》本传相合,可断为原书序文外,余二、三部分均不缀序言。《诗品》所论皆为五言诗。所谓“嵘今所录,止乎五言”。其坚持排斥当时把四言诗说成是雅音”、“正体”,而把五言诗看作“流调”、“非音之正”的说法。大力肯定了汉魏以后的五言诗,并对五言诗长处作了如下说明:“夫四言,文约易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还将历代五代诗人分成三系:《国风》、《小雅》、《楚辞》。其中《国风》、《小雅》同属《诗经》,所以实际上是《诗经》和《楚辞》两大系,也就是将《诗经》和《楚辞》看作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这大致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在定诗人的品第高下方面,钟嵘仿效汉魏以来“九品论人”的做法,将全书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其所论和品评,不少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见。故《诗品》被誉为“诗话之伐山”(毛晋《诗品跋》),并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并称。章学城评论《文心雕龙》是“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而《诗品》则“思深而意远”,“非论诗家所及”(《文史通义·诗话》)。《诗品》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诗品》的现代注本,有陈延杰《诗品注》,许文雨《诗品释》(后经修订收入《文论讲疏》),陈延杰《诗品注》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萧华荣《诗品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向长《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现存最早《诗品》版本,为元延祐七年(1320)园沙书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本。一般通行本为《历代诗话》本和《四库全书》本。② 一卷。唐司空图(837-908)撰。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生平详见《司空图表圣文集》(辞目)。此集为唐代诗歌理论著作。又称《二十四诗品》。唐人诗格传于后世者,率皆出于他人假托,惟此一编,实出于司空图之手。其《一鸣集》中有与李秀才《论诗书》。称“诗贯六义,讽谕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中。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意外之致”。又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味在酸咸之外”。其持论非晚唐所及。故此书亦深解诗理。全书把诗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类,并各以十二句韵语进行描述,其实际是二十四首以揭示诗歌内在艺术美为主旨的论诗诗。根据道家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故其论诗的构思、内容、风格等,虽不拘一格,而自然、冲淡成为其基本倾向,贯穿于各品之中。如《自然》,强调“俱道适德,著手成春”;《雄浑》,主张“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冲淡》,则应“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等等。但亦遵循自然之旨,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手法表现意境美。《诗品》收于《司空图表圣文集》。有《四库全书》本。郭绍虞有《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还有《谈艺珠丛》、《唐代丛书》、《历代诗话》等本。今人解释《诗品》的专著有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齐鲁书社。1983年)等。

猜你喜欢

  • 礼记略解

    一卷。宋庾蔚之撰,清马国翰辑。蔚之生卒年不详,字季随,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其传不见于《宋书》。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及《册府元龟》,其注《礼记》,名《略解》。《隋志》题庾氏,

  • 孟子刘注

    一卷。汉刘熙撰。熙字成国,北海郡(今山东潍坊西南)人。汉训诂学家,著有《释名》八卷二十七篇,为汉语语源学重要著作。清宋翔凤编辑。《吴志·韦曜传》中,曜称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今本《释名》题为汉安南

  • 六书赋音义

    三卷。明张士佩(生卒年不详)撰。士佩字澽滨,韩城(今属陕西)人。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此书取《洪武正韵》所收诸字,按偏旁分为八十五部,每部皆访梁周兴嗣《千字文》作四言韵语连贯之

  • 保昌县志

    十四卷,清陈志仪纂修。陈志仪(参见《顺德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县令。旧志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张进贤,析郡志为县志。六十一年(1722)县令续修,增补职官选举。乾隆十八(175

  • 恒轩集

    六卷。明韩经撰。韩经,字本常,号恒轩,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卒年不详)。宋太尉韩琦之12世孙。经以行谊称于乡里,朝廷屡征不出仕,惟家居教授课徒至终。著有《恒轩集》。此集为其子韩阳所编。凡六卷,古

  • 道驿集

    四卷。清张祖年(生卒年不详)撰。张祖年字申伯,汤溪(今浙江金华县)人。自称张栻的二长世孙。著有《笏峙楼集》。《道驿集》是张祖年的一部杂说之作,其书内容论述正学阐微一卷,广泛议论四书性理诸书。论述正史阐

  • 毛诗通考

    三十卷。清林伯桐撰。伯桐字桐君,一字月亭,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六年(1801)举人,拣选知县,改就教职,选授德庆州学正。该书虽名《毛诗通考》,实则考郑笺异义。传笺不同,大抵申毛义,

  • 四书解尚书

    一卷。清范士增撰。此卷以《四书》来解释《尚书》,其间也多有贴切可取之处。比如《四书·大学》首章谈“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与《尚书》开首“克明峻德”一节的意义相吻合。再如以“父

  • 安吉施氏遗著

    七卷。清戴翊清、朱廷燮合辑。戴翊清,字竺青,乌程(今浙江省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朱廷燮字莲夫,归安(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二人将其亡友安吉施寿民及其子施旭臣所著诗文五种即:《静学庐遗文》、《静学

  • 青藜馆集

    四卷。明周如砥(约1604年前后在世)撰。周如砥,字季平,号砺斋,山东即墨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著有《青藜馆集》。是集刊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凡四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