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传说取裁

诗经传说取裁

十二卷。清张能麟撰。张能麟,字玉甲,又字西山。顺天大兴(今河北省大兴县)人,一说宛平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四年(1647)进士,任浙江仁和县知县,不久升四川按察司副使。他的学术思想师承程、朱理学,著有《西山文集》九卷、《诗经传说取裁》十二卷。此书编前有能麟自序,他认为五经都是记录圣人之言,只有《诗经》记录圣人之声,圣人的意图寄托于声,所以能深入人心,使人感到很微妙。所以要找可以谈论诗的人就更难。从秦汉至今,各守专门,禀承师训,仅仅以子夏序为证,向来就是错误传习,传习有误,也就把圣人之意弄错了,终生难改;又错误地选择了毛诗说,于是随波逐流而忘了其渊源,不能得到正确解释。此书把读诗诸家之说列在编首,大旨以《子贡诗传》、《申公诗说》为主,而以《诗测》、《诗六帖》、《诗说》、《诗通》、《诗故》、《诗副墨》、《诗心印》诸家之说为辅,各篇只标篇目,不载经文,对三百篇的次序也都从传说,把鲁提到邶、鄘之前,把郑降到郐、曹之后,大雅、小雅各分为三部分:正、续、传。传说中三百篇名有与毛本不同的,都从传说,而别注毛本作何说法在其名下。此书仅取《诗传》、《诗说》合为一编,再取明朝诸家说诗之论,未阐明诗义,所以取名为《传说取裁》。尽管《诗传》、《诗说》二书学者考证是书坊妄造。时间一长,便成了定论,能麟却珍重取裁,而真的认定是圣门传诗的真义,实在有点不免好古而不知考古,只因为明人说诗的书,今多不传,如《诗测》、《诗心印》、《诗传意》之类,但仍然能从此书中窥其概略,所以此书就不算白费了。有顺治、康熙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耕烟草堂诗钞

    二卷。清平畴(生卒年不详)撰。平畴,字种瑶,山阴(浙江绍兴)人。官历江西候补县丞。平畴工诗擅画,集中七古突兀瑰奇,如天风海雨,声势夺人,七律有佳句而少佳篇。如:“扉底泥香芳草远、笠边雨细杏花开。”抒躬

  • 昆山杂咏

    二十八卷。明俞允文(1513-1579)编。俞允文字仲蔚,初名允执,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中诸生。宋嘉定间,龚昱曾辑《昆山杂咏》三卷、续集一卷;至明,王纶又集近代诗歌百篇附益其后,已非旧本。俞允文继

  • 真主灵性理证

    二卷。意大利卫匡国(?-1661)撰。卫匡国字济泰,耶稣会士,崇祯十六年(1643)入中国,除回罗马一次为耶稣会在仪式问题上作辩护以抗多米尼古人外,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传教。清初他从杭州北行抵长城而止,所

  • 二谷山人近稿

    十卷。明侯一元(约1538年前后在世)撰。一元,字舜奉。浙江乐清人,生卒年均不详。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南刑部主事。累官至广东参政、河南副使、江西左布政使。卒后,王世贞撰墓志铭,详述其事迹。此编凡杂文八卷

  • 李义山诗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朱鹤龄(1606-1683)注。生平见《愚庵小集》辞目。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李商隐诗旧有刘克、张文亮二家注本,后俱不传。”明末释道源始又为李商隐诗作注,其书也散佚。本书为朱鹤

  • 四书翼注论文

    ① 三十八卷。清张甄陶撰。甄陶字希周,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是书首有蒋士铨、郑大进序,又有甄陶自序及凡例。是书遵守朱子集注,专以阐发注中所涵之奥,与注外未尽之词。因朱注明白易晓处,尽人皆知,故不重

  • 中庸原文集解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首有自序,认为朱子对《中庸》虽无所增删移动,而所释多违经传。《中庸》两言达道,都是解释首节的“道”字,说喜怒哀乐皆中节,称之和,和乃天下之达道。又述孔子之言,以君臣

  • 玉岩集

    九卷。《附录》一卷。明周广(?-1530)撰。周广,字克之,昆山(今居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弘治十八(1505)进士,历知莆田、吉水二县,后累官刑部侍郎。著有《玉岩集》、《江西通志》。周广一生官数处

  • 四分律合注戒本疏

    四卷。唐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广宏明集》辞条。道宣于贞观八年(634),在修治《四分律合注戒本》的同时,并开始了对《四分律合注戒本疏》的著述工作,终使两书于同年面世。本疏修成时为三卷,永徽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