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明方学渐(1532-1615)撰。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以其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一生潜心学问,博古通今,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晚年专攻儒学,讲学为业。著有《桐彝》、《迩训》、
三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汪祖绶等修,熊其英、邱式金纂。汪祖绶,清光绪初年知事青浦县。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圻纂有《青浦县志》八卷,仅存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王昶续纂之,至光绪五年
二百五十七卷。近人柯绍忞(1850-1933)撰。绍忞字凤荪,又名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等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
四卷。清赵继元书。赵继元字梓芳,号养斋。此帖临苏书一卷、米书一卷、赵书二卷。其书学赵孟頫,而结字皆长体,一味圆熟,笔法少变化。赵继元虽也临苏东坡,临米南宫,但都与临赵孟頫一样。其临苏书作题跋说,坡公《
一卷。清陈玉章编。此书所述为陈克让(?-1853)事迹。克让字谦吉,号问山,奉天承德(今属河北)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江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十府粮储道。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
一卷。清王念孙撰。参见《广雅疏证》。这是桂馥抄录的仅存的王氏校勘《说文解字》的稿本,前有桂馥记,后有蒋斧、许瀚两跋。稿起于“一”部止于“走”部,仅为《说文》十四篇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之半,凡校勘百一十九条
五十六种,四百九十二卷。清潘仕诚编。潘仕诚字德畬,广乐番禺人。官至兵部郎中。丛书刊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仿《知不足斋丛书》体例,板式亦相同。书前凡例曰“但择前贤遗编,足资身心学问,而坊肆元传本者
一卷。清刘凝(生卒年不详)撰。刘凝字二至,南丰(今属江西)人。著作尚有《稽礼辨论》、《石鼓文定本》。刘氏初作《文字韵原》一编,谓《说文》以形相次,《韵原》以声相从。由于《韵原》限于篇幅,其层次排列不免
六十卷,清黄恩彤撰,黄恩彤,(1801-1883),字石琴。山东宁阳人。道光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南盐巡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迁江苏按察使、兼署江宁布政使,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后又随伊里
十卷。清原良(生卒年不详)撰。原良字鸣喜,乐安(今属山西省)人。顺治间贡生,官宁都县训道。是编共十卷,每卷分立四字标题。卷一《明宗正学》,上部多讲学之语,下部杂论经义。如称孔子学问源于契、成汤、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