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近思录

近思录

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合撰。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古文关键》。本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百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是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熹年四十六岁。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二年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漫无边际,而恐初学者不知所入。因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故成此编。是书与吕祖谦同定,十四卷。分十四门,共六百二十二条。集宋代学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为阐述儒家性理的概论之作。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大旨主于格物穷理。格物是为了认识“天理”,防止人们的“因物而迁”。他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遗书》卷二)。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遗书》第十),“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第十五)。如果已穷物理,而不归结到社会、伦理道德修养,那就象“泛然如游骑无所归”(《遗书》第七),格物的主要任务是“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同上)。他注重内心的封建道德修养,反对闻见之知,轻视感性知识。而是通过格物去宣扬封建道德修养。他教人通过格物,去体认天理。他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遗书》卷二)。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客聚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首,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不失纂集之旨。有朝鲜铜活字版。

猜你喜欢

  • 经义塾钞

    一卷。清俞樾撰。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文句为题,作文阐发其义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下诏科举废除时文,改用“四书义”、“五经义。”俞樾遂根据科举要求,撰写了这一卷文章,作为学子应试的

  • 诗经说约

    ① 二十八卷。明顾梦麟(1585-1653)撰。顾梦麟,字麟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崇祯副贡,曾集三吴名士为应社,诗文雅驯,为时所宗,人称织帘先生。清人入关后,绝迹城市,潜心著述。除是书外,有《

  • 历代守令传

    二十四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载历代著名官吏生平事迹,分两类,前21卷为历供循吏,录自宓不齐、仲由至刘秉直。后3卷为历代酷吏,录自郅都至敬羽。书中材料大多全录史传原文,偶

  • 古泉汇

    六十四卷。清李佐贤编。李佐贤,字竹朋,山东利津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福建汀州知府。各集之前,均有鲍康序,及李氏自序,与各家题词。各集之后,有鲍康及李氏跋。首集四卷,一为凡例,二为总目,三为

  • 孟子年谱

    不分卷。清黄玉蟾撰。玉蟾字芬桂,江苏太仓人,曾辑有《战国纪年》一书。此书纪年采用《通鉴纲目》,但以为《通鉴纲目》还有不少缺漏,就取《史记》各世家、表、传以及《战国策》一书中纪年、诸子书中有关资料来补充

  • 春秋正解体要

    二十一卷。清黄宗杰撰。宗杰,闽中(今福建省)人。该书辑录各家对《春秋》的解说,删烦就简,以存所谓“正解”。有清乾隆壬子(1792)撷云书屋刊本。

  • 尚书古训

    六卷。朝鲜丁若镛(1762-1836年)撰。丁若镛字美庸,一字颂甫,号茶山,又号与犹堂,罗州人,官至承旨。丁若镛为朝鲜李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实学派的集大成者。丁若镛一生著述多达二百余卷,总名为《与

  • 孟子微

    八卷。康有为(详见《中庸注》)撰。首有自序。总论第一,性命第二,心身第三,仁义第四,礼智第五,孝悌第六,仁不仁第七,王霸第八,仁政第九,同民第十,政制第十一,外交第十二,战第十三,贵耻第十四,师友第十

  • 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生平事迹详见《宋史》条)主编。凡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下至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的金朝一百二十年历

  • 皇清文颖

    一百二十四卷。清陈廷敬(?一1712)、张廷玉等奉诏编修。陈廷敬,初名敬,字子端,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曾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修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一统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