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氏丧服变除

郑氏丧服变除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易注》)撰,清马国翰辑。是编如父为长子,不徒跣,不歠粥,与戴德《丧服变除》相合。臣为君,不笄纚,不徒跣,与戴称笄纚不同。妻为夫妾为君,不徒跣,不极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异。子为父斩极,既袭布深衣,扱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后言袭深衣不同。考察礼文,凡是相合者都很正确,其不同者都是郑玄正确而戴德错误。黄以周的《礼说》略有《丧服变除》条,说得极其详细,可以参证。此本既然根据《通典》所载辑录,又根据《礼记注疏》摭入五则,不能肯定其一定是郑氏《变除》文。二十五月大祥二句,《檀弓》孟献子禫孔疏,认为郑氏依用戴氏文。二十八月乐作,疏引《丧大记》、《间传》互相分辨,不但不言郑氏文,而且不言戴氏文。礼既祥白履无絇二句,《檀弓》既祥而丝履组缨疏,认为上句为戴氏文,下句为《玉藻》文,则很清楚不是郑氏《变除》。假使自用其文,不可能辄称为礼。如果象马氏此条,那么凡是三礼注之涉及丧服丧礼丧祭者,都可能看作《变除》文了。虽然《变除》文未必与注乖异,而别无见文,乌容悬断。释禫之礼等等。《杂记》祥主人之除也疏,认为去衣黄裳,及既祭乃服禫服,朝服綅冠为戴氏文,那么,郑氏此注,不过是依据戴氏《变除》来解说其义,其解说当然不能是郑氏《变除》。黑经白纬日纤,旧说认为纤冠就是采缨,《间传》疏以上句为戴氏文。案:这也是郑依用戴氏文。下引旧说,大概以广异闻。其意本来主张黑经白纬之义,因而把戴义列举在前面。下文云纤或作綅。可见,旧说是根据或本为义。考察《史记·孝文纪》纤七日,《集解》引用应劭说“纤者禫也”,此与记文禫而纤相合。《说文》系部綅绛线也。此与旧说条缨意义相近。《玉篇》纤细也,綅线也,缝线也,黑经百纬也。《广韵》二十侵有綅字,引《诗》贝胄朱綅。二十四盐有綅字,日黑经白纬。这都是两义并列。即本记注,实则黑经白纬。缁于既祥之缟,而异于吉冠之玄。郑从戴义最得。其朝服綅冠,綅是纤的假借字,初不谓采缨。所有这些都与郑氏《变除》无关。国翰序中说到:“《正义》每于《变除》,引郑以为依用。”这也是佚说,未免有点捕风捉影。然而,这是辑本之牵合,如果是郑氏本文,当然悬诸日月而不刊尔。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东江家藏集

    四十二卷。明顾清(?-1527?)撰。顾清字士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弘治五年(1492)举南京乡试第一,第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侍读,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著有《松江府志》(已著录),

  • 春秋钻燧

    四卷。清曹金撰。金一名,字葛民,号柳桥,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诸生。著有《古文原始》、《穀书诗集》、《穀书文集》、《穀书词集》等,汇编为《石屋书》。他认为《公羊春秋》已有孔广森、张惠言、刘逢禄穷究其奥

  • 函山集

    十卷。明刘天民(1486-1541)撰。刘天民字希尹,号函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除户部主事,谏武宗南征,受廷杖。改礼部,谏大礼,复受廷杖。迁吏部郎中,出知寿州。历官按察司

  • 四明心法

    见《医家心法》。

  • 东牟集

    十四卷。宋王洋(约1139前后在世)撰。王洋,字元渤,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生卒年不详。宣和六年(1124)进士。绍兴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诰、直徽猷阁,历典三郡。韩淲涧泉日记称:“洋在信州城,居有荷

  • 说文解字系传

    四十卷。南唐徐锴(920-974)撰。徐锴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世称小徐。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仕于南唐,官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于围城中,是年为宋太祖开宝七年。精通文字训诂之

  • 日本访书志

    十六卷。清杨守敬撰。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目录学家、地理学家、金石学家。同治元年(1862)举乡试,选黄州府儒学教授,由此进入仕途。在从政的同时,勤于读书治学,著书立说,平

  • 尚书正义

    二十卷。唐孔颖达(详见《周易正义》)等奉敕撰。《尚书正义》又称《尚书注疏》。《尚书》系上古典章文献之汇编,原只称《书》,战国后儒家尊称之为《书经》,西汉之后始用今名,以其为上古之书,故称(“尚”通“上

  • 鸣原堂论文

    二卷,清曾国藩(1811-1872)编辑。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等职,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鸣原堂论文》、《经史百家杂钞》(已著录)。该书分上下两

  • 明伦集

    三卷。宋涂近正(生卒年不详)撰。近正字尊爵,筠阳(今江西省高安县)人,嘉定中以承务郎致仕,笃行敦伦,博学能文,而深于性理,所论与朱熹相表里。是集杂采前言往行,分为十类,曰:尽事、养志、勿辱、移忠、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