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

释名

八卷。东汉刘熙撰。《隋书·经籍志》载《释名》八卷,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释名》,注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隋书·经籍志》于《大戴礼记》下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宋《册府元龟》亦沿袭是说。宋李石《续博物志》作“汉博士刘熙。”据以上材料可知,《释名》为刘熙所撰无疑。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人。关于他的仕履,有“安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及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的传记,说明刘熙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征士”之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是著名于时的隐逸征士。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云:“(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许慈传》云:“(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许靖传》云:“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211年),转在蜀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前,可知早在建安十六年前,刘熙已至交州。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其中之一。其所终不详。依刘氏之声名几与郑玄、祢衡之伦比肩推断,刘熙不仅生当汉世,其殁或亦在汉末。清人毕沅《释名疏证序》怀疑刘熙“或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注《蛾术编》谓刘氏“必为三国时人”之说不能成立。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194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203年)之前的九年之中,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刘熙撰《释名》本无疑问,但《后汉书·文苑传》有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的记载。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代早于刘熙。然刘珍所撰《释名》,各史志皆未著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故清钱大昕、郝懿行等皆认为“刘珍撰《释名》”是范晔的谬说。张澍、汪之昌则认为刘珍《释名》久已失传,今本《释名》确为刘熙所作。刘熙《释名序》谓书凡二十七篇,今本正文亦二十七篇。但今本未必是完整的,序文所载篇数,恐系后人据残本篇数所改。前人论点有二:①《三国志·韦曜传》谓《释名》论“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故韦昭所见《释名》当有《释官爵》一篇,今本阙;②唐宋诸书所引韦氏《辨释名》诸条多有辨官爵之辞,可证《释名》原本确有释官爵文字。今本《释名》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而无《尔雅》之《释诂》、《释训》、《释言》、《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篇。由《释亲》广为《释长幼》、《释亲属》。由《释器》广为《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由《释地》广为《释州国》、《释道》。而《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则与《尔雅》相仿佛。《释形体》、《释恣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曲艺》、《释疾病》、《释丧制》,则为《尔雅》所无。“所释名物典礼计一千五百二事,虽不完备,亦可略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矣”(胡朴安语)。《中国训诂学史》曰:“其内容之大体,已超轶《尔雅》之外,毕氏沅谓其书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其辨晰名物典礼,时出于《尔雅》《说文》之外;即同一名物典礼,而称谓殊异者亦颇有之,盖因时代更易,称谓遂别;亦有称谓虽同,以声韵言语之流变,而说解遂别。至于每篇之内容,虽未能纤细具备,其书在《尔雅》、《小尔雅》后三百余年,在《说文解字》后略一百年,当时之名物典礼,颇有可以资参考者。”刘熙《释名序》曰:“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释名》一书旨在探索语源,即采用以音求义方式推求语词音义的来源而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之意。《释名》与《尔雅》、《说文》不同,几乎全用声训。清顾广圻《释名略例》析《释名》条例有二:曰本字、曰易字。清张金吾《言旧录》复增借字一例。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析为十八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析三类九例。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谓音训之例为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为训。《释名》是一部有很高价值,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又存在严重缺点的著作。《释名》训诂保留了古训古义,保存了大量语音材料,保存了不少汉代方言材料,这些内容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释名》往往任取一字之音以附会另一音近之称,对事物命名之意的解释“颇伤于穿凿”。刘氏受到谶纬之学等的影响,有些说解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宣扬了错误思想。《释名》一称《逸雅》。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名曰《五雅》。以其他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其类。《释名》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五雅》本、吴志忠刊本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刻本。诸本缺讹均甚。长洲吴氏所刻顾千里校本较善。

猜你喜欢

  • 祈嗣真诠

    无卷数。明袁黄(详见《皇都水利》条)撰。袁黄平时持功过格甚谨,乡里称为“愿人”。此书共十门,即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聚精第三,养气第四,存神第五,和室第六,知时第七,成胎第八,治病第九,祈祷第十,杂引常

  • 孟子音义考证

    二卷。清蒋仁荣撰。仁荣字杉亭,浙江海宁(今浙江境内)人。是书虽以考订为主,未尽精确。如“邾”下引谭贞默《孟子编年略》云:“《史记》本云孟子邹人,不云邹国人。如云子路弁人,曾子武城人,不言鲁,明乎弁、武

  •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南宋谢维新(生卒年不详)、虞载(生卒年不详)撰。谢维新字去咎,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太学生,自署曰胶庠进士。虞载字子厚,与谢维新同

  • 长沙府志

    五十卷首一卷。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王文清纂。吕肃高字南村,河南新安县人,举人,曾任长沙知府。张雄图字励山,河南洛阳人,举人,时为名士。王文清字九溪,湖南宁乡人,曾任宗人府主事、三礼馆律吕馆纂修,经史馆

  • 礼记补注

    四卷。清李调元(详见《易古文》条)撰。此书专补陈澔《集说》疏略,间更订讹误,并涉及郑注、孔疏。前有无年月《自序》,称“使由蒙训而入经术,用意甚盛,惜学力殊未逮也”。其中如以“大夫之箦为床栈”;“非簟涂

  • 读书笔记

    六卷。清尹会一撰。尹会一号健余,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书首有门人王击玱序,所定次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书中规抚指趣,不离朱子。每条下间或引王罕皆、王玉清等小

  • 智囊

    二十八卷。明冯梦龙(1547-1646)撰。冯梦龙,字犹龙,一字耳犹,又自号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子、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和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在崇祯

  • 会理州志

    十卷,清邓仁垣、杨昶修,王继曾、吴钟仑纂。邓仁垣,湖南武罔人,曾任会理州知州。杨昶,湖南元陵人,曾任会理州知州。王继曾,训导。吴钟仑,举人。会理州志创于雍正七年(1729),为知州罗国珠所修。乾隆六十

  • 闽侯郭氏家集十三种

    三十七卷。清末民初郭则沄(1881-1922)编。郭则沄,字啸麓,号蛰云,又号蛰园,别署遁圃老迂、龙顾山人、云淙花隐。室名栩楼、枕石楼、龙顾山房。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台湾,长于北京。光绪二十九年(190

  • 经义录

    六卷。清张维屏撰。维屏字子树,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二甲进士,官至湖北黄梅知县。此书大率引先儒成说,或附己见,或否。引毛奇龄说居多,当是其服膺所在。所论断多未当,而采摭亦浅陋。卷五录杨椿《周礼考》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