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说文读若例

释说文读若例

①一卷。清金谷元(生卒年不详)撰。谷元字莲溪,江苏盐城人。光绪十一年优贡生,官四川知县。是书专释《说文》“读若”之例,谓其大要有三:一曰取本音以正俗读,如“肉”部“”下云:“省声,读若水之。”二曰取转音以存师读,如:“蝓,从虫,声,读若戾。”三曰取音义之同以明古今之通借,如:“,读若昆。”此三者虽未能尽《说文》“读若”之例,然循以求,则古今声音通假之例可明,《说文》方可贯通。是书有金氏家刊本。②一卷。清陶有铭(其生平未详)撰。实乃朱孔彰(生卒年不详)代作。孔彰字仲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朱骏声之子。光绪举人。精于小学,著有《说文粹》。《说文》“读若”之字,有六百多条,清儒张行孚、洪颐煊、金谷元皆有论著,讨论颇为详尽。是编专就音转立说。大意谓《说文》“读若”之字,一音之字居十之八九,二音之字居十之一二,三音之字间或出现。《说文》既有形声,之所以复著“读若”,是因为古今多转音。云“从某某声”者,系古来造字之声;云“读若某”者,系今人认字之音。兹观其例:一音之字,有从本字之声者,如“瑂,读若眉”;有从同得之声者,如“逝,读若誓”;有从未省之声者,如“,从翩省声,读若翩”;有古音可互证者,如“亼,读若集”;有古文可互证者,如“剏,读若创”;有俗书可借证者,如“遞,读若池”。二音之字,有区别二字以证音者,如“珛,读若畜牧之畜”;有引经传以正音者,如“,读若《诗》曰‘瓜瓞’”;有引经即以本字正本音者,如“是,读若《春秋传》曰‘辵阶而走”;有引《方言》证音者,如“,读若楚人言恚人”。三音之字,如“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囱,引而下行读若退。”要之“读若”之字,有音兼义者,有音变而义不变者,有音变而义随便者。专就音韵以释“读若”,从而有补于诸家所未备。

猜你喜欢

  • 茶史

    二卷。清刘源长撰。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今江苏淮安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茶史》一书。是书卷端题名,自称为“八十翁”,由此可知此书为刘氏晚年而作。书的上卷,主要记载茶品;书的下卷主要记载饮茶

  • 法喜志

    三卷。明朝夏树芳(生卒年不详)撰。《法喜志》一书,以编取历代知名之人,摭其一事一语近乎佛理者,皆谓得力于禅学为内容。共择录历代学界知名人士200余编入该书。其中,韩愈、程子、周子、朱子亦罗织入之。佛教

  • 冀县志

    二十卷。民国王树楠修。详见《河北通志稿》。冀县志自乾隆十二年重修以来,百余年间未再修。民国十二年(1923)邑人竭请王树楠纂修志书,遂于京师畿辅先贤祠设立志局,四年而书成,然至民国十八年(1929)才

  • 固安县志

    ①九卷。明何永庆修,苏志皋纂。何永庆,字善夫,号敬亭,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嘉靖三十八年(1558)进士,四十三年(1564)任固安县知县,后升刑部主事。苏志皋,字德明,号寒村。河北固安县人。嘉靖十

  • 鹤征录

    八卷。鹤征后录十二卷。清李富孙(详见《春秋三传异文释》)等撰。该书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与乾隆元年(1736年)两科召试博学鸿词事。前者荐举一百八十六人,其中五十六人中选;后者荐举二百六十七人,其

  • 经图汇考

    三卷。清毛应观撰。应观字盥三,山西夏县人。此书前有祁寯藻序,以及应观的自序,后有王瑬的跋。全书原十卷,印出来的只有三卷。卷一是《天文祛异》,卷二是《地理征今》,卷三是《井田计亩》。《地理征今》又分前后

  • 东溪试茶录

    一卷。宋宋子安撰。宋子安,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东溪试茶录》。《东溪试茶录》原载左圭《百川学海》中,题名为宋子安撰。晁公武《读书志》作朱子安。然而《百川学海》为旧刻,并且《宋史·艺文志》也作宋子安

  • 厚德录

    四卷。南宋李元纲撰。李元纲生平事迹详见《圣门事业图》。此书杂采诸家笔记杂说,记载廉洁官吏善政及州县诸多事例等,以垂范教人为善,故称《厚德录》。书中盛称因果报应,兼以神怪。如言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谓福州

  • 汪尧峰年谱

    一卷。清赵经达辑。经达字尊三,晚清江苏昆山人。谱主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纯庵,江苏长州(今吴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授编修,

  • 南宫县志

    ①五卷。明叶恒嵩修,刘濂纂。叶恒嵩,字乾中,别号中岳,浙江太平人,曾任南宫知县。刘濂,直隶南宫(今河北南宫市)人,正德进士,官云南监察御使。南宫县旧无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叶恒嵩任南宫知县后,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