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古录

集古录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详见《新唐书》条。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猜你喜欢

  • 律吕元音正录

    一卷。清毕华珍撰。华珍字子载,江苏太仓人。此书卷言造律之原,以为先有七音,后有十二律,五声二变具于人声。此说与经传不合。其以《周礼》圜钟为应钟,函钟为仲吕,而以旧说为非。又谓字谱工尺七字即五声二变,此

  • 藏海居士集

    二卷。宋吴可(生卒年不详)撰。吴可,字亦不详,号藏海居士,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尝官于汴京,复乞闲以去。客居临汝。避寇湘江外,曾居洪州。建炎以后,转徙楚、豫之间。吴可多与韩驹论诗,与王安中、赵令畤、

  • 书经衷论

    四卷。清张英(详见《易经衷论》)撰。此书不载《尚书》全文,仅于每篇标立题目,逐条说解。其所说解,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该书说解,博采前人旧说,不为门户所拘,亦不

  • 春秋正业经传删本

    十二卷。清金瓯撰。金瓯字完城,一字宁武,浙江秀水人。此书系专为科举而作,书名中“正业”一语即指举业,因此,作者将《春秋》经文中不宜用来命题的文字尽行删去,所以又称为“删本”;至于“传”这部分,其内容则

  • 夷齐考疑

    四卷。明胡其久(生卒不详)撰。胡其久,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明隆庆年间(1567)举人,官至陇南知县。当时世间所传伯夷、叔齐的事迹、世系、名姓、字号大都出自《韩诗外传》或《吕氏春秋》,并各有附会增

  • 诲尔录

    二卷。清代陈伟撰。此书是作者的笔记兼札记,自光绪丙子年(1876)至光绪己丑年(1891)始成,历十四年。主要内容是封建士子如何来修身立行的心得笔记。作者偏重汉学,又不尽弃宋学,在书中以“经宣明,而行

  • 淮关统治

    十四卷。清穆克登布撰。穆克登布满洲人。光绪中江苏候补道。是书前为撰者自序、卷首列马麟等原序和图考,以下卷一为纶音,卷二为建置,卷三为川原,卷四为乡镇,卷五为关口,卷六为令甲、卷七为则例、卷八为题名,卷

  • 贵溪县志

    ①二十四卷,清华西植等修,黄炎等纂。华西植,字燕簏,号容齐,江苏无锡人,雍正元年(1723)副榜,乾隆三年(1738)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贵溪知县。华西植莅任后,奉令续修县志,遂取旧志为本,

  • 研山斋珍玩集览

    无卷数。清孙炯(生卒年不详)撰。孙炯字挈庵,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吏部侍郎孙承泽之孙。著有《砚山斋墨谱》一卷。《研山斋珍玩集览》是孙炯的一部杂品之作。此书采取《退谷随笔》中所论述的铜、玉、磁器及笔、

  • 诗切

    不分卷。清牟庭撰。庭初名廷相,字默人,山东栖霞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六十年(1795)优贡,官观城县教谕。该书大旨以为鲁申培受业荀卿门浮丘伯,齐辕固、燕韩婴非别有师授,各就鲁诗自推其意,最后赵人毛苌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