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

包括《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音学五书》是清代研究古音的一部重要的开创性的著作。其中《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乃“五书之纲领也”。其他四种是专论古韵的。明陈第强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为古音研究在理论上开辟了道路;但他对古音的分析,还仅仅是辨正某字古读某,所录亦仅《诗经》之四百四十四个韵字,还没有比类综合,探本寻源,归纳出古韵的部类分合,仍然是散漫而无系统的知识。直到顾氏《音学五书》出,才彻底清除了前人叶音之说。他细密分析归纳了《诗经》一千九百多个韵字,与《广韵》韵部比勘,分别同异,综合贯串,定古韵为十部,为清代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足见此书确是一部殚精竭虑的著作,很有价值。然顾氏所分十部,尚较粗疏,有些字的归类也不够妥当,顾氏过信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乃至疏于审音,在《诗本音》和《易音》中有非韵而注为韵字的,有换韵而指为一韵的,有本是韵字而不注韵的(见戴震《声韵考》卷三),因此分部不尽允当。江永称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古韵标准·例言》),正中其病。另外,顾氏深明古今音异,但却在叙中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这种信古泥古的说法与其语音历史发展观是违背的,是自相矛盾的。《四库全书提要》批评炎武称《唐韵正》之“正”云:“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音学五书》有原刊本、重刊本等。中华书局1982年据观稼楼仿刻本重印,是本最便阅读。

猜你喜欢

  • 春秋测义

    三十五卷。清强汝询撰。汝询字赓廷,溧阳(今江苏溧阳)人。著有《求益斋读书记》、《汉州郡县吏制考》、《垛积衍术》、《求益斋随笔》、《求益斋文集》等。《春秋测义》撰成于清光绪九年(1883)。作者认为《春

  • 周易释文

    ①一卷。敦煌遗书唐写本,唐陆德明撰。德明字元朗,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官至唐国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其事见于新、旧《唐书》本传。此本出于甘肃敦煌石室。据后记知,其写于唐开元二十六

  • 书帷别记

    四卷。明王樵(详见《周易私录》)撰。《书帷别记》为科举而作,故较浅近简明,有别于其所著另书《尚书日记》,故称“别记”。据清朱彝尊《经义考》,书前原有万历二十年(1584)所作自序,今本已佚该序。有明万

  • 离骚图

    不分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一卷,《涉园鉴藏明版书目》作三卷。明萧云从(1596-1673)绘。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一号无闷道人,晚年又号钟山老人,别号于湖渔人、石人、东海萧生、梅石道人、江梅、

  • 七书讲义

    四十二卷。宋施子美撰。施子美,生卒年、仕履皆不详。据江伯虎《施氏七书讲义序》,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施氏于《讲义》之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又广

  • 严文靖公集

    十二卷。明严讷(1511-1584)撰。严讷生平详见《春秋华国》(辞目)。此集共十二卷。据《明史·严讷传》称“讷入直西苑,所撰青词皆称旨,然文格未能拔俗。”此集所作多为应酬之作,格调不高。末附诗四十六

  • 湛然堂诗稿

    不分卷。明陈汝(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陈汝,字席珍,江西高安人。生卒年不详。官江西广昌县知县。其自叙诗注云:望五贡荐。盖由贡生起家。是集为其子陈邦纶属陈起元所选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格意颇为平

  • 陶斋金石文字跋尾

    一卷。清翁大年撰。翁大年,字叔均,江苏吴江人。书前无序,书末有民国四年(1915)九月罗振玉跋。翁大年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与张廷济、刘喜海等人,以金石考订之学著称于当时。据罗跋所述,翁氏所著“古官印考

  • 妙法莲华经统略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妙法莲华经统略》是吉藏于开皇十五年(595)投足天台以后所晚出之作。与投足天台之前所作的《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去论》在科文释义方面多有不同

  • 两罍轩彝器图释

    十二卷。清吴云撰。吴云,详见《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条。吴云少从张廷济、徐渭仁等游,留意金石之学。所藏彝器百余,皆图其形式,释其文字。卷一、二为商器,卷三、四、五、六、七、八为周器,卷九为秦、汉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