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一卷。旧题黄帝(生卒年不详)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受各部落拥戴,率领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省)击杀蚩尤,从此他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传说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因而有许多经书也托名黄帝而作。现存托名黄帝撰著的经书有《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宅经》等。《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又称《天机经》。“阴符”一词,始见于《战国策》,云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传》也有记载。学者研究《阴符经》始于唐,世传有唐李筌和张果两种注本为最古。李筌注本经文三百字,分三章,至“我以时物文理哲”句止,张果注本经文四百余字,不分篇章。宋人研究《阴符经》,多依违于李、张二者之间,但采用四百余字本的为多。宋代及其以后学者,对《阴符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战国时书,或谓出于晋代,或称北魏寇谦之所撰。宋代黄庭坚、朱熹认为是唐李筌所伪作。明代胡应麟则称《阴符经》一书非伪,是先秦古书,而托名于黄帝,是李筌之伪。余嘉锡作《四库提要辨证》,怀疑是晋人杜京产伪作。此书见载于明《道藏》,分三章录经文四百余字,无注。似于唐宋以后注本中摭取。经文要旨,阐述天地运行、阴阳变化与人事之间“相生相盗”的关系,认为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为动静合于天道,就会治国养生皆得其宜。历代学者虽对此书有诸多争论,而对其经文却极为推重,道学者尤甚,几乎与《老子》、《庄子》同列。历代为《阴符经》作注的学者也很多,仅宋代《通志·艺文略》就著录39家,明《道藏》也收入20家。各家之注,或以《阴符经》为兵家权谋之书,或称为道家之言,宋人又以内丹术释经,或以儒家性理之说解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未必合于经旨,但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的研究和阐释,更利于对其经文的雠校。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罗江县志

    ①十四卷首一卷,清沈潜、阚昌言纂修。沈潜,秀水人,曾任罗江县知县。阚昌言,曾任罗江县知县。按罗江,汉置县地。晋置万安县于梓潼水尾,属梓潼郡。后移县治其地,宋齐因之。西魏置万安郡,隋初开初郡废,县属金山

  • 均藻

    四卷。明杨慎(详见《谢华启秀》)撰。本书乃《韵府群玉》之流。名曰“均藻”,因许慎《说文》无韵字,小学家以均字代之。杨慎即取于此。假借通用之法,可行于古,不可行于今,况且全书不用古字,唯独书名用一古字,

  • 存介堂集帖

    六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辑。张琦,字西侯,生性爱笔墨。在该帖之自序中,述及曾得元明清诸书家墨迹数十卷,便与人选择其中其它摹帖中少见的书迹加以摹勒,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5)七月。该集帖前有韩崇孟题

  • 酿川集

    十三卷。清许尚质(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许尚质,字又文,一字小讷。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本集有赋一卷,杂文二卷,诗二卷,词五卷。宋祖煜序云:“尚质少而业诗,亦喜饮饱,指邑中所谓沈酿川者自号,因以

  • 孟子辨证

    二卷。清谭沄撰。谭沄,湖南湘潭人。官郴州学正。是书首有沄自序,谓《孟子》一书,“先游齐后适梁”者系《史记》之误;以“魏惠成王为有后元年”者为《竹书纪年》之误;以“齐宣王移下十年”者为《资治通鉴》之误。

  • 改亭诗集

    六卷。《文集》十六卷。清计东(1625-1676)撰。计东,字甫草,号改亭,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少负奇气,年十五补诸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后因江南奏销案的牵连被除名。从此仕进失路,十多年后

  • 四书改错平

    十四卷。清杨希闵撰。杨希闵字卧云,号铁傭,江西新城人。毛奇龄喜攻朱熹,著有《四书改错》二十二卷,以掊击《章句集注》。是书认为毛奇龄考证固有明确者,但辞气傲悍不逊,无论所得所失,十常八九非解经之正,也非

  • 清嘉录

    十二卷。顾禄撰。顾禄,字铁卿,江苏吴(今江苏苏州)人。其书是取西晋陆机“吴趋行土风清且嘉”之句为名,以夸耀其乡里习俗。所记多吴中风土、习俗,与节令未必相涉。有道光庚寅(1830年)刻本,但流传甚少。

  • 春秋大义

    不分卷。清魏凤林撰。凤林,慈溪(今浙江慈溪)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论语微言》及该书行于世。据书前自序,知作者为咸丰、同治时人。《春秋大义》不分卷,厘为六十二条。首论《春秋》经旨,然后依据经文,阐发《

  • 切韵考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