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伊耆

伊耆

读音:yī qí

【源】 ①即伊祁氏,古帝尧之号也,其后因以为氏(7,11)。②伊耆为古帝号,后王识伊耆之德,故作为官名,其后以官为氏,见《周礼·秋官伊耆氏郑注》(60,62)。【望】 平阳(17)。【人】 伊耆苟,一作伊祁苟(11),北魏孝文时怀州民,自称尧之后裔,聚众于重山,后为洛州刺史讨灭(7,17)。伊耆玄解,一作伊祁玄解(11),唐时处士(11,17)。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① 《中文大字典》 注引 《竹书纪年》 云:“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其引《路史·三皇纪》亦云: “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 此当出自姜姓。② 《辞源》 注云:“复姓,相传为帝尧之后。亦作 ‘伊祈’、‘伊祁’。”③或以命官,以官名氏。《姓氏考略》注云: “《周礼·秋官》 ‘伊耆氏’ (郑注): ‘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之德,故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北魏孝文帝时有伊耆苟。

猜你喜欢

  • 读音:xīn【音】 今又音Shēn(86)。 【源】 商时诸侯国,以国为氏(17,60)。 【变】 亦作侁、䢾(17,60)、〔��〕(17)。 【望】 颖川

  • 读音:Hàn【源】 春秋时曹大夫翰胡之后,见《姓考》(9,11,17)、《姓苑》(15,21,24)。【望】济阴(17,418)。【布】广东化州(315)、浙江江山(325)、河南巩县(301)、北京

  • 裸古

    读音:Luǒgǔ【综】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读音:Dǒu【源】 见《姓苑》(7,11)。【望】 临海(17,418)。【布】 清时浙江临海(12,21),今浙江开化(310)、余姚(289)、台湾台北、台中(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 大莫干

    读音:Dàmògān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周末尉迥将大莫干元章,生后。”一作“大莫于”,盖干、于形近而讹。参见“大莫于”条。

  • 读音:àn【源】 ①汉时西羌人姓,见《后汉书·张奂传》(60,62)。②古人东岸之后,以名为氏(60,62)。【布】 浙江普陀(297)、四川云阳等地有此姓。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

  • 羅卜

    读音:Luóbǔ【综】 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巴普

    读音:Bāpǔ【综】 彝族姓。属古侯兹子家支,云南楚雄、玉溪、四川凉山等地均有此姓(375)。

  • 读音:tā【音】 亦音其它之它(Tā)(62)。【源】 ①春秋时楚平王之孙田公它成,见《世本》,当为它氏之始(4,60)。②苗族姓。【布】 北京、湖北武汉、四川成都(91)、台湾台南(64,68,26

  • 怒扒

    读音:Nùbā【综】 傈僳族姓。世居云南碧江二区南熬甲村,其先原为怒族,后融合于傈僳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