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uó

【源】 ①夏禹之御者国哀,见《路史》(60,62)。当为国姓之始。②系自姜姓。春秋时国氏为齐之卿族,且世为上卿,子孙沿其氏(21,60)。一说,齐太公之后有国共伯,天子命相齐为国氏(6,9,12)。③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发,字子国,子孙以王父字为氏(6,9,12,17,60)。④春秋时卫公族亦有国氏(60)。⑤古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大臣八姓中有国氏(9,11,17,60)。⑥清满洲八旗姓郭罗氏后改为国氏(160)。今满族姓(344)。⑦新疆锡伯族郭罗罗氏,汉姓为国(201)。⑧彝(129)、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下邳(17,418)。【布】 分布很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国姓人口63%。【人】 国佐,春秋时齐大夫(17,21)。国渊,三国时魏盖人,魏武时官司空椽,累迁太仆(6)。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贵州之江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铂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禹之御有国哀。” 当为国姓之始。②或出自姬姓,郑樵注云: “国氏,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③或出自姜姓。郑樵又云: “齐有国氏,姜姓。其先共伯,齐之公族也。” ④ 《姓氏考略》 云: “卫亦有国氏。”卫乃康叔封国,故此亦当系出姬姓。⑤又,为百济姓。《姓氏考略》 注云: “百济大臣八姓有国氏。” ⑥锡伯族之国姓,由果洛罗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 而为单姓。

春秋齐有国佐; 汉代有国由,长安人; 三国魏有国渊; 金代有国用安,淄川人; 明代有国璧; 清代有国涵,任寿光县训寻。

猜你喜欢

  • 破六那

    读音:Pòliùnuò《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那,当音nā,或音nuó。)

  • 達思古洛邦

    读音:Dásīgǔluòbāng高山族姓氏,台湾高山族之布嫩人所属,本氏族名称,或以代姓。传说少年古洛帕随父征讨长照人间、涂炭生灵的太阳兄弟,射落一日,使人民安居乐业,后嗣则以古洛帕为氏族

  • 读音:Bīn【源】见《姓苑》(15,21,62)。【布】江西萍乡(371)、台湾台北(64,68,261)、河南洛阳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河南之郑州、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

  • 读音:kōng【源】 见何承天《纂要》(6,11,17,86)。【望】 南海、南越(17,21,60,418)。【布】 明时广东番禺有此姓(15,21,60)。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

  • 昂噶

    读音:nggá【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满泰之妻为昂噶氏(260)。

  • 扎拉台

    读音:Zhālātái【源】 元时蒙古人姓,扎拉台为部落名,当以部为氏(24)。【变】 亦作〔扎剌台〕、〔札剌儿台〕(57)、〔扎拉尔台〕(13,24)、〔札剌台〕(61)、〔札剌儿歹〕(13)。【人

  • 明理

    读音:Mínglǐ【综】 元时人姓。塔出,为布兀剌之子,其妻为明理氏,以贞节称,旌其门闾(57)。

  • 读音:Lí【源】 见《万姓统谱》(15,63)。【布】 四川成都(91)、浙江上虞(279)等地均有此姓。【人】 离班,东晋末后燕将(91)。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蔚县、山西之忻州、四川之成都等地

  • 雍門

    读音:Yōngmén【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顷公之子公子胜居雍门(或即雍门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南),故为雍门氏(3,7,9,12,17)。【望】 齐郡(17,418)。【人】 雍门周,春秋时齐人,以琴

  • 鹿皮

    读音:Lùpí《姓氏词典》 引 《姓氏急就篇》收载,未详其源。《列仙传》 有鹿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