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ú

【源】 ①系自姜姓。孤竹君,殷汤时所封(亦作觚竹),汉时属辽西郡,故城在今河北卢龙南12里,孤竹君姓墨胎氏,有二子为伯夷和叔齐,有让国之贤,子孙以国为氏(6,9,11,17,60)。②汉时夜郎侯姓竹,见《后汉书·西南夷传》(7,37,60)。其传说是,有女子浣于遯水,有3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7)。【望】 东莞、辽西、东平(17,21,60,418)。【布】 台湾(64,68,261)、河北丰宁、四川、湖北等地均有此姓。【人】 竹鲁,汉时东莞人,下邳相(6,21)。竹多同,汉时夜郎国之君(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山西之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仡佬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孤竹君,成汤封之辽西,至伯夷、叔齐有让国之贤,子孙以竹为氏。”“孤竹”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姓墨胎氏。②《姓氏考略》 据《江汉丛谈》 注云: “汉夜朗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今仡佬族乃古夜朗国之主体民族。仡佬语称“盖脑”。汉意为 “”,以竹为图腾,遂以为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载: “夜朗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朗侯,以竹为姓。”

汉代有竹曾,下邳伯 (此从 《郑通志》; 《姓氏词典》 作“竹鲁”); 又有竹晏,枞阳侯; 唐代有竹承枸,开元末为宣州刺吏; 南唐有竹梦松; 明代有竹祥,太仆寺少卿; 清代有竹缘猗,顺治乙未进士。

猜你喜欢

  • 读音:bó【源】 ①春秋时纪大夫裂繻,字子帛,其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姓谱》(17,60)。②春秋时宋人帛产之后(7,11)。③汉时西域龟兹国有帛姓(78)。【望】 吴郡(17,418)。【人】 帛敞,

  • 僕敬

    读音:Pújìng【综】 见《中国姓氏汇编》(75,91)。疑系仆散之笔误。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Tái/Tair【源】见《直音》(15,21,62)。

  • 四飯

    读音:Sìfàn【源】 相传为商纣王时贤人四饭缺之后,以官为氏(6,7,12,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四饭缺之后也。” 此以官为氏。

  • 灵姑

    读音:líng gū越王余善后有灵姑氏。(见《姓氏考略》)▲<春秋越>灵姑浮,大夫。

  • 一那婁

    读音:Yī'nālóu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北魏代北地区姓氏。亦作‘壹那蒌’。” 《姓氏考略》注“壹那蒌”据《魏书·官氏志》亦云: “代北姓,后改为蒌氏。

  • 梗阳

    读音:gěng yáng晋大夫食采于梗阳,其后氏焉。(见《姓谱》)梗阳,故城在并州,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见《史记·赵世家》)

  • 读音:Jiǎn【源】 ①系自姬姓。減氏之先为晋公族大夫,骊姬之难,晋废公族,因谓其人为減氏,见《姓氏急就篇》注(60,62)。②系自芈姓。楚公族有減氏(8,60)。③巫咸氏之后(15,21,60)。【

  • 读音:Zhài【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362)、辽宁沈阳(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沈阳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奇楞哈拉

    读音:Qílénghǎlā赫哲族姓氏,或称尤坑哈拉、尤克拉哈拉,因“齐木因”河而名其氏族,遂以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按:“哈拉”当即“姓氏”之意,其姓“奇楞”,而非“奇楞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