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ú

竺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氏,出自竹姓,后改为竺姓。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而改为竺姓,遂相沿至今。二是出自天竺。汉代西域天竺国(今印度)人,定居中国后有以国名为姓者,称竺姓。

竺姓主要来自古天竺国。竺姓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兖州东南),今宁波奉化多有竺姓人士居住,有后竺村等。

竺姓历史人物有竺法深,晋代僧人。俗姓王,琅琊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北)人。18岁出家为僧,师从名僧刘元真,刻苦钻研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在京城长安小有名声。他曾在24岁时,独自登坛讲解《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分明,前来听讲者达数百人之众。竺道生,南朝宋著名僧人,传说他曾经对石头讲授涅槃经,石头都为之点头。竺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中进士。正统中担任福建参议,朝廷命令他监守银坑。后盗贼四起,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因不屈被杀。竺可桢,浙江人,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竺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二位。


【源】 ①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86)。又,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17,60)。均早于东汉。②系自竹姓。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出于名贤之后,相传为商季伯夷叔齐之后,乃于竹姓下加二字为竺氏(7,9,11,17)。③本为汉时西域天竺国胡人,归中国者以竺为氏(6,11,12,17)。④满族姓(344)。【望】 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竺姓人口94%。【人】 竺曾,东汉光武时酒泉都尉(21)。竺渊,明时浙江奉化人,宣德进士,正统中福建参议(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安徽之贵池及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 此当以国为氏,出自印度。②又称: “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 ‘二’。”

汉有竺次,宣帝时谒者; 又有竺固,后汉侍中,西平侯; 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 明代有竺渊,福建参议; 清代有竺华邦,沧州吏目。

猜你喜欢

  • 登侯

    读音:Dēnghóu【源】系自子姓。邓侯之后有登侯氏(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考》亦收,其注云: “源于邓侯氏。—— ‘邓

  • 读音:Jù【音】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称: “现代罕见姓氏”,未详其源。(按: 苣,或指莴苣,疑即以此蔬菜名为姓。)

  • 成公

    读音:chéng góng【源】 ①系自姬姓。周昭王之子成公男之后有成公氏(7,17,60)。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卫成公之后,以谥为氏(12,17,60)。 【人】成公绥,晋时东郡白马人,中书郎(21)

  • 稟丘

    读音:Lǐngqiū【源】 禀丘(故城在今山东临沂东北),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因氏(91)。

  • 韓籍

    读音:Hánjí【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晋韩起(即韩宣子)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6,12,15,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

  • 春秋

    读音:Chūnqiū【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額爾格特恩

    读音:Éěrgétèēn【源】 清蒙古八旗姓(23)。【变】 一作〔额尔特肯〕(61,72)。【人】 额尔格特恩巴图吉尔嘎勒,一作额尔特肯巴图济尔噶尔,本额鲁特杜尔伯特部宰桑,清初降,隶蒙古

  • 读音:Yì/Yih【源】 有出于黑穴者,凡4姓,曰曎氏、樊氏、柏氏、郑氏,见《晋书·李特载记》(86)。

  • 子藏

    读音:Zǐzàng【源】 见《姓苑》(17,62,63)。《姓氏词典》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 奇片

    读音:qí piàn蠕蠕别部有奇片氏,归中国后改姓奇。(见《魏书·官氏志》)一作奇斤氏。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俱载; 《中文大字典》亦收,其据《魏书·官氏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