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刘廙生平

刘廙生平介绍

刘廙yì(180年—221年),字恭嗣,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汉末魏初名士。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之后。初从荆州牧刘表,后投奔曹操,甚受器重,为黄门侍郎。曹丕继位,擢为侍中,并赐爵关内侯。为政主张先刑后礼,且通天文历数之术,与司马徽、丁仪等名流相齐。黄初二年(221)卒。著书数十篇,皆失传。>>查看刘廙的诗词古文

生平

几经辗转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安众县人。十岁时,在课堂上游戏,颍川的名士司马德操抚摸着他的头说:“小孩子,小孩子,‘有道德就懂义理’,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刘廙的兄长刘望之,当时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征召他为从事。他的两个好朋友,均因谗毁的罪名,被刘表杀害。他就以政见不合为理由,弃官回家了。刘廙对他说:“从前赵简子杀犊准、铎鸣,孔子物伤其类,回车而返。如今兄长既然不能仿效柳下惠同声相应,就应该学习范蠡迁移到偏远的地方。坐在这儿白白地等死就危险了,实在不行!”刘望之不听从他的劝告,不久就被刘表杀害了。刘廙很恐惧,急忙逃奔扬州,归附了曹操。曹操聘任他为丞相府的属官,后转任五官将文学。

曹丕器重

  曹丕很器重他,让他交接、起草文书。刘廙上书回答说:“臣当初以为尊卑有序,是礼仪所定。因此固守着一般的礼节,不敢轻易下笔。接到您的任命,深深懂得了辛劳谦和的本意,而不看重其出身高贵与否,倚重的是清廉的有识之士。假如能像郭隗不为燕昭王所轻视,献九九小术的人不被齐桓公忽略,霸业因此也就会成就。损失一个普通人的节操,建立壮伟的业绩,臣下虽然愚钝,又岂敢推诿呢?”

上书劝谏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魏国,刘廙任黄门侍郎。

  曹操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带兵征蜀,刘廙上疏说:“圣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决定是否采纳其意见。因此,能够建功立业者,必能以近察远,比专横之人考虑周详。又必能不耻下问,博采众长。皮带、弓弦虽是不说话的物品,但古代的圣贤却能用以警醒、纠正自己。臣下虽然认为不才,但愿意以己比作皮带和弓弦。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如今,以精锐的兵马,常胜的军威,面对着倚仗天险的吴国孙权和拒不服从的蜀国刘备。想那偏远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个小卒,孙刘的家当,也比不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只是因为自强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故此,当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原地,修生养性,最后终于把崇侯虎制服了。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战无不胜,征无不服,待统一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臣下担心吴、蜀边寇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天下却有得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认真考虑,就可有重大收获,形势对不利而我还要一意孤行,这就会有重大的失败。当今之计,不如研究周围的险阻,选择要害之地据而守之,再挑选天下甲士,而不断更换驻守。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谋划安邦治国之大计。鼓励农桑,励行节约,这样整治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泰民安。”曹操听罢走到刘廙面前说:“不但当君主的应了解臣子,作臣子的也应了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让我坐在这儿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错人了!”

后期经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刘廙之弟刘伟受牵连,按律应连刘廙一起杀掉。曹操下令说:“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牵连,这是古时的制度。”于是赦免了刘廙,而且提拔他为丞相仓曹属。刘廙上疏道谢:“臣所犯之罪理应祸灭宗族,幸遇天地之英灵,碰上时气带来的好运,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幸免于祸,又将我升职,正如寒灰之上复燃烟火,已枯之木重长鲜花。万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谢生养它的天地,儿子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生养他的父母。臣可以以死为您效力,却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您的谢意。”刘廙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此外还和丁仪共同论述过刑礼,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魏王,刘廙迁任侍中,赐爵关内侯。

  黄初二年(221年),刘廙逝世,享年四十二岁。因无子而由弟弟之子刘阜继嗣。

家庭成员

兄弟

  刘望之,刘廙兄,曾仕刘表,后被杀害

  刘伟,刘廙弟,东汉官员,因参与魏讽叛乱而被诛

养子

  刘阜,曹魏陈留太守。继嗣

  刘乔,刘阜子,西晋豫州刺史

猜你喜欢

  • 杨於陵

    杨于陵(753—830),汉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父杨太清,客居河朔,死于安史之乱。六岁时因战乱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岁,擢进士第,授润州句容(今江苏)主簿,节度使韩滉将女儿嫁给他。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膳部员外郎。历官吏部郎中、中书舍人、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今陕西华县)、浙东(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入为京兆尹(首都市长),“奸人无所影赖,京师豪右大震”,官至户部侍郎。

  • 李从善

    李从善(940~987年)南唐宗室大臣,字子师,陇西成纪人,元宗李璟第七子,母凌氏吴国太夫人,李后主之弟。南唐时,封为郑王,累迁太尉、中书令。开宝四年春,奉方物来朝贡宋太祖,授泰宁军节度、兖海沂等州观察等使。赵匡胤特意带着他来到挂画的殿中,见到林仁肇画像,归国后禀告李煜,使其猜忌疑林仁肇有二心,并用毒酒鸩杀之。南唐灭亡后,归顺宋朝,降封南楚国公,改右神武大将军。雍熙初,再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出为通许监军。四年,卒,年四十八。

  • 崔日用

    崔日用(673年-722年),唐朝人,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睿宗李旦禅让之后,即位的玄宗李隆基欲除掉势大的太平公主一党,遂召崔日用商议。崔日用便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太平公主一党倒台后因功入朝任吏部尚书,之后又因事被外放为常州刺史。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时年五十岁。

  • 宗婉

    宗婉,字婉生,常熟人。山西同知萧瓒、北河州判锦炤母。有《梦湘楼稿》。

  • 周元范

    生卒年不详。句曲(今江苏句容)人。曾与白居易唱和,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六。《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联。《全唐诗逸》补诗1首,断句2联。

  • 萧祗

    南朝梁宗室,字敬式。萧伟子。少聪明,美容仪。在梁封定襄侯,位东扬州刺史。后迁北兖州刺史。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围建康,台城失守,祗奔东魏,高澄令魏收等接见之,历位太子少傅,封清河郡公。北齐文宣帝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梁元帝平侯景,与齐通好,文宣帝欲放祗还梁。值西魏克江陵,遂留邺。卒。

  • 张琰

    一作张瑛,误。女诗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张琰诗3首、断句4,其中《春词二首》出《又玄集》卷下、《才调集》卷一〇;《铜雀台》一首出《文苑英华》卷二〇四、《乐府诗集》卷三一;残句皆出《吟窗杂录》卷三〇。

  • 于休烈

    (592—772)京兆高陵人。于志宁曾孙。玄宗开元初,登进士第。善文章。历迁秘书省正字、集贤殿学士、比部郎中,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时,累擢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史籍燔缺,休烈请州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又自献《五代论》,帝嘉之。累进工部尚书。虽历清要,不治产。年老,笃意经籍,嗜学不厌。卒谥元。有集。

  •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