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骃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诗》、《易》、《春秋》。崔骃博学多才,精通训诂百家之言。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后病逝。
- 赵沨
东平人,字文孺,号黄山。世宗大定二十二年进士。终礼部郎中。性冲淡,工篆书,时人以比党怀英,称“党赵”。有《黄山集》。
- 张融
(444—497)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思光。张畅子。弱冠知名。初为宋新安王行参军,出为封溪令。路经嶂崄,土人执而将杀食之,神色不动,土人异而释之。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入齐累官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善言谈,长草书,举止怪诞。有文集《玉海》,已佚。
- 姜一洪
姜一洪(?——1646年),字开初,号光阳,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为礼部郎中姜镜之子,礼部尚书姜逢元之弟。1644年,甲申之变,北京陷落。姜一洪与刘宗周商议举兵抗清,没有结果。南明隆武时期,由黄道周推荐,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户部尚书。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还在赴任途中,听闻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寻隆武帝。到达江西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恸哭投江而死。
- 左宗植
(1804—1873)湖南湘阴人,字仲基,一字景乔。左宗棠兄。道光十二年举人,官内阁中书。与宗棠同有名于时。诗尚朴忌巧,精天文。有《慎庵诗钞、文钞》。
- 湛方生
湛方生,东晋诗人。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据他的《庐山神仙诗序》提到“太元十一年”一语,可知他当生活于东晋后期,孝武帝时人,曾任西道县县令、卫军咨议,后辞官归隐。《隋书·经籍志》载《湛方生集》共10卷,今佚。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9首,另有一些佚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和赋18篇。
- 杨於陵
杨于陵(753—830),汉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父杨太清,客居河朔,死于安史之乱。六岁时因战乱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岁,擢进士第,授润州句容(今江苏)主簿,节度使韩滉将女儿嫁给他。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膳部员外郎。历官吏部郎中、中书舍人、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今陕西华县)、浙东(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入为京兆尹(首都市长),“奸人无所影赖,京师豪右大震”,官至户部侍郎。
- 杨绍基
杨绍基,字履亭。回族,益都人(山东省青州市)。清.嘉庆三年举人。曾任浙江永康县县令、河南南召县县令等职。明朝进士嘉靖南阳知府杨应奎族人。南召瘠邑,绍基以慈爱安静为治,百姓乐之;在灾荒年月,用自己的俸钱赈济灾民,积极救灾;捕捉巨盗,远近称快。咸丰八年卒,享年八十五岁。著有《履亭文稿》二卷,并补编段赤亭的《益都先正诗丛钞》等。
- 张鸣善
张鸣善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至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
- 元宣
字伯常,元之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