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王琼生平

王琼生平介绍

王琼(公元1459—1532),明朝军事人物,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查看王琼的诗词古文

介绍

王琼(公元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今太原市刘家堡)人。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撰书的《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中说:“王之族系出周灵王太子晋,汉、晋、隋、唐历有显者。”又说,“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蚕石(今太原市姚村乡蚕石村),次子良仕元知潞州。”碑铭中提到的王良,就是王琼的高祖。碑铭中又说:“元末大动乱中,良子伯聚‘亦襁负子女避乱于外’。明初始定居汾东柳林(今太原市刘家堡)。”这就是说王琼确系太原王氏后果,最迟在宋、元以后仍世居太原。王琼的祖父叫王安,伯父名永寿,明天顺年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名永亨,成化年间任隆庆知州,始建新第于县城东街。王琼于明成化二十年( 1484 年,时年二十六岁)登进士。他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特别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有特殊功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五年之中,受如此“加官恩典”,在明代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运河)三年,“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任人(王阳明)唯贤。”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嘉靖十年(1532),王琼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7月,病逝于京城。追赠“太师”,谥“恭襄”,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回籍,葬于蒙山脚下(今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乡王家坟),礼部尚书霍韬撰神道碑,后诏建专祠于晋溪园西,名“王琼祠”。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王琼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最初担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外调治理漕河三年,把所经历过的事罗列出来,于弘治八年(1495年),编著了《漕河图志》八卷。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是毫厘不差,由此王琼以勤勉、干练而出名。不久改任户部郎中,又转官河南右布政使。

步步高升
  正德元年(1506年),王琼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负责督办漕运。正德一年(1507年)王琼入朝,担任户部左侍郎。衡王府当时有朝廷赏赐的土地,荒芜得无法耕种,衡王还是勒令百姓按照正常情况交租,又反过来诬告赵贤等小百姓侵占了他的土地。王琼前去检察,把旁边百姓家的土地夺过来给了衡王,把赵贤等发配到边境充军,当地百姓有很多人都怨恨王琼。正德三年(1509年)春天,朝廷推举吏部侍郎,前后推上六个人,武宗都不同意。最后把王琼推选出来,武宗同意了。因为他在户部时边疆大臣用太仓的银子没有归还,有关负责人员上报晚了,户部尚书顾佐被扣发了俸禄,王琼被调往南京。过后,又改任户部右侍郎。八年升为户部尚书。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查对。他在为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的情况。等做了尚书,更加熟悉了国家的财政计算。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由此大家更认为王琼有才干了。

理政诛贼
  正德十年(1515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官兵的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王琼上书:“这是嬴秦似的败国政策。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武宗同意了。武宗皇帝当时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武宗行宫附近地区,用以保护皇上。朝廷内外倚仗着这些才不担惊受怕。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造反,有关部门请派军队过去收捕。王琼请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结果成功了,盗贼没一个漏网。各地奏上捷报后,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他因此几次受到赏赐、封荫,逐渐做到了少师兼太子太师,儿子也被封为世袭锦衣千户。等到修建乾清宫完毕,又荫封他两个儿子为锦衣千户,他受到的宠爱在几个尚书中首屈一指。

平定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琼请武宗命令南和伯方寿祥率领操江部队防守南京,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开往南昌,应天巡抚李充嗣镇守京口,淮扬巡抚丛兰扼守仪真。他的奏章递上后,武宗心里想要御驾亲征,君臣争议了三天还决定不了。大学士杨廷和催促皇上早作决定,武宗最后还是下诏亲征,让王琼与杨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镇。在此之前,王琼既对朱宸濠所为早有察觉,他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特举王守仁出任赣南巡抚,以兵部请旨,准王守仁“便宜提督军务”,并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提督军务。等朱宸濠造起反来,地方上报朝廷知道后,满朝大臣心里惴惴不安。王琼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安到赣州去,正是为了现在这件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

遭受打击
  王琼很有才能,并善于结交权贵。他恭敬地侍奉钱宁、江彬等人,由此得到施展才干的机会,他递上去给皇上的建议、请求一经提出就能得到批准,他能在兵部多次立功,也是借了江彬等人的力量。陆完倒台后,他取代陆完做了吏部尚书。王琼忌妒彭泽平定流贼,名望超过了自己,就勾结钱宁,用重罪中伤彭泽。又把云南巡抚范镛、甘肃巡抚李昆、副使陈九畴诬陷下狱,一时间朝廷内外官员大多害怕王琼。而大学士杨廷和也因为王琼所行赏罚大多得到武宗发自内宫的批复诏书,不经过内阁,所以无能为力。嘉靖元年(1521年),明世宗继位,谏官前后不停地揭发王琼,他被关进了都察院的监狱。王琼于是竭力攻击杨廷和,世宗这下更认为他不正直,就交由大臣们议论,结果以触犯结交皇上左右侍卫的律令应判处死刑,改为让他充军庄浪。王琼又上诉说自己年纪大了,因而被改派到绥德充军。

复官建功
  张璁、桂萼、霍韬掌权后,因为王琼与杨廷和有仇,就推荐了他,然而明世宗并没有听从他们。到嘉靖六年(1527年)边境上有战事,桂萼等人坚决请求任用王琼,没有得逞。但世宗也可怜王琼年老有病,就让他返回老家做个平民。御史胡松因为弹劾桂萼被贬官外放,他的同事周在请求饶恕胡松,也被关进了诏狱。桂萼又一次说到王琼以前批评过杨廷和,所以满朝大臣一齐起来排斥他。世宗于是命令让王琼官复尚书,等候任用。

  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因西北边事紧急,由内阁大臣桂萼等推荐,诏令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当时,吐鲁番占领了哈密,朝廷决定关闭关门并拒绝它的进贡已经有四年的时间。而吐鲁番的将领牙木兰因为受到速檀满速儿的猜疑,率领二千人来请求内附。沙州番人帖木哥、土巴等,一向受土鲁番奴役,也率领五千多人人关来内附。土鲁番人来侵犯,接连被参将云昌等打败。他们勾引瓦刺人侵犯肃州,游击彭溶打退了他们。吐鲁番失去了援助,又在几次战争中失利,于是归还哈密,请求上贡,并请归还被扣押在明朝的使臣,只是话说得很不礼貌。王琼上书请求对他们予以安抚、结交,世宗采纳兵部尚书王时中的意见,像王琼奏请的那样做了处置。霍韬对此提出责难,王琼又上书请求遣还土鲁番的使臣,像以前那样允许他们来上贡。从此西域又平定下来,只是北方的鞑靼常常来骚扰边疆。鞑靼首次进攻侵犯庄浪,王琼部下的将领阻击他们,斩获几十个首级。不久又由红城子进攻,杀害了部饷主簿张文明。嘉靖八年(1529年)鞑靼部落又用数万骑兵来犯宁夏,过后又侵犯灵州,王琼派济南梁震等拦截,斩敌七十多人。嘉靖八年(1529年)秋天,王琼征召各路精兵三万人,在塞下巡行。敌人听说了,卷起帐篷远逃而去。明朝官兵于是分路进攻,放火在原野上焚烧,显示了军威,然后收兵而回。

  在这之前,南京给事中丘九仞弹劾王琼,世宗却加以安慰、挽留。等张璁、桂萼被罢免后,那些弹劾张璁、桂萼等人的大臣都出面攻击王琼,世宗于是命令他退休。不久又把先前的诏书搁下来,派人对王琼表示慰问。正好番人前来临洮大肆掳掠,王琼征调兵力讨伐若笼、板尔各部,焚烧了他们的巢穴,斩杀了三百六十人,收附了七十多个部族。评定战功,被加升为太子太保。王琼在边疆上,战备都整顿得很好。鞑靼曾经打到山西,占了便宜,过了一年又来边境上抢劫,假装着要向东打,王琼命令在西边做好战斗准备。贼寇果然钻了进来,官兵沉重地打击了它。各处番人被扫荡、平息后。西部边陲更加太平了。甘肃军民一向受吐鲁番人侵犯、欺凌,如今惟恐王琼离开,就一起请求当地守臣向朝廷上书,留下王琼别走。于是巡抚唐泽、巡按胡明善都上书叙述他的功劳,请听从甘肃军民的请求。世宗为此颁发诏书,奖励了王琼一番。

殁于任上
  当初,世宗厌恶杨廷和,怀疑朝中大臣都是他的同党,所以接连任用桂萼、方献夫主管吏部。等献夫离任后,世宗不想任用另外的人,所以久久不增补这个缺额。到嘉靖十年(1531年)冬季,才派行人拿着敕书前往召王琼回朝。然而吏部尚书、南京御史马敫等十个人上书痛骂王琼是先帝一朝遗留的大奸臣,使世宗大为恼怒,把马敫等人全都关进了诏狱中,并且对王琼表示安慰。不过不久,马敫等也都官复原职了。花马池传来战报,兵部尚书王宪请派出部队。王琼说花马池战备严整,敌人打不进去,大部队去了,敌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费朝廷的人力、财力而已。王宪最终还是派出六千人,走到彰德,敌人果然逃走了。嘉靖十一年(1532年)秋天,王琼死在任上。被赠为太师,谥号恭襄。同一年,彭泽已在王琼之前去世了。

  在正德、嘉靖年间,彭泽、王琼都有才干,有胆略,他们不停地相互中伤,仕途中你进我退,几番更迭。其中王琼阴险忌刻,舆论尤其不赞成他。但是他在兵部时立了很多功,外放提督陕西三边军务时,人们也曾把他比作杨一清。

猜你喜欢

  • 张纲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

  • 杨景贤

    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一字景言。生卒年不详。然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云"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尚得宠于朱明,可知杨氏乃元末明初戏曲家。杨氏本为蒙古人,上辈已移居浙江钱塘,故朱有炖《烟花梦引》言及京都乐妓蒋兰英时云之:"钱塘杨讷为作传奇而深许之。"《录鬼簿续编》言杨氏"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按其小传,知杨氏生平有三要。

  • 张泌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 刘毅

    (?—285)西晋东莱掖人,字仲雄。少厉清节。初仕郡功曹。晋武帝时,累迁尚书郎、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性刚直,尝谏武帝卖官,又上疏建议废九品中正制,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其所弹贬,自亲者始。以光禄大夫致仕卒。

  •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 栖白

    栖白,僧唐代人,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

  • 万彤云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中唐人,为白居易所知。后游涪州,谒卢弘宣尚书,累为阍人所阻,乃献诗云。事见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全唐诗》收此诗。

  • 白纯素

    白纯素(一三七五——一四二二),字尚质。乐昌人。明成祖永乐三年(一四零五)举人,历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民国《乐昌县志》卷二三有传。

  • 张邦奇

    (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 马士琪

    马士琪(?—1719)清代女诗人。字韫雪,四川省西充县人,马廷用玄孙女,自幼从父亲马云锦就读,后随父亲宦游江南大地。马士琪喜诗好文,精于诗,推崇杜甫、陆游,诗稿为其父宦朋传抄,咸相推重,十四岁便蜚声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