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刘义庆生平

刘义庆生平介绍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查看刘义庆的诗词古文

与《世说新语》

  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评价

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义庆为人恬淡寡欲,爱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著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梁代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四百多种,与《世说新语》并行。

人物生平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6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后因疾还京,于41岁病逝于建康(今南京),谥号“康王”。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相关事件
  《世说新语》 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家族成员

●父辈
父亲:沙景王刘道怜
养父:临川王刘道规
伯父:宋武帝刘裕

子孙
长子:刘烨(一作晔),嗣封为临川王,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
次子:刘衍,官任太子舍人;
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
四子:刘颖,任前将军;
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
孙子:刘绰,字子流,刘烨之子,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

轶事典故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长子刘烨(一作晔),嗣封为临川王;次子刘衍,官任太子舍人;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四子刘颖,任前将军;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临川哀王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刘烨生子刘绰,字子流,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

猜你喜欢

  • 曾允元

    曾允元字舜卿,号鸥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详。曾允元,宋代词人,名作《水龙吟》流传很广;《词综》卷二八谓其字舜卿,疑将曾揆之字误作允元之字。《元草堂诗馀》卷中入选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 史万岁

    (?—600)京兆杜陵人。少英武,擅骑射,习兵书,精占候。以父荫袭太平县公。入隋,尔朱绩以谋反诛,牵涉万岁,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窦荣击突厥,万岁请效命,驰斩突厥将,突厥大惊引去,由是显名。文帝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万岁从讨,敌闻其名,惧而引去,万岁追击,大破之。后杨素忌其功,谮之,被杀。时人莫不惜之。

  • 柴随亨

    柴随亨(一二二○~?),字刚中,号瞻岵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柴随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

  • 李存

    (1281—1354)元饶州安仁人,字明远,更字仲公。从陈苑学。致心于天文、地理、医卜、释道之书,工古文词。应科举不利,即为隐居计,从游者满斋舍。中丞御史等交章荐,皆不就。学者称俟庵先生。与祝蕃、舒衍、吴谦合称江东四先生。有《俟庵集》。

  • 张景祁

    张景祁(1827-?)清末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原名左钺,字蘩甫,号韵梅(一作蕴梅),又号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进士。曾任福安、连江等地知县。晚年渡海去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工诗词。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作品贴近时代,有许多叙事咏史之作。有《新蘅词》、《蘩圃集》、《研雅堂诗、文、骈体文》等。

  • 张之象

    (1507—1587)松江府华亭人,字月麓,一字玄超,号王屋山人。博览群书,以太学生游南都,与何元朗、黄淳甫等赋诗染翰,才情蕴藉。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布政司经历,不能为小吏俯仰,投劾而归。有《诗苑繁英》、《司马书法》、《楚骚绮语》、《唐诗类苑》、《彤管新编》等。

  • 郑之藩

    郑之藩,香山人。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

  • 韩仙姑

    韩仙姑,生卒年不详,宋女词人,有代表作《苏幕遮》一首留存于世。

  • 云上行

    云上行,字鳌坡。顺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举人。官怀集知县。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