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姚燮生平

姚燮生平介绍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查看姚燮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年,姚燮出生于镇海县城谢家河塘。姚燮祖籍浙江诸暨,后迁北仑,姚燮生于北仑。祖父姚昀著有诗集,在地方上颇有文名,父亲姚成是县学秀才,曾在镇海乡勇局供职,家境清寒,姚燮曾有“五世儒素风,俭朴诚适宜”之自述。姚家有“小有居”,内“泉石寄邃,花木茂微”,每逢春秋佳日,姚昀便邀当地文士来“小有居”饮酒、赏花、赋诗。姚燮自幼就是在诗的环境中长大的。姚燮周岁识字,五岁能诗,童年所作《灯花诗》,大受父辈诗友赞赏,可说是个早慧的孩子。以后他博览群籍,涉猎面很广。姚燮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诗、词、骈文等文学领域有成就,同时对经史也颇有研究,并且善于绘画,对绘事的鉴赏水平也很高。20岁结婚,妻子吴氏是江苏武进人,出身贫民,耐辛劳、安本分。22岁,进县学为“秀才”,此后近十年内,他经常出门漫游,踪迹遍及浙东、浙北、苏南一带山川。并参加了友人叶元阶、厉志在宁波府创办的枕湖吟社,与叶、厉等诗人们一起经常吟诗作画。

词集行世
  道光十三年(1833),姚燮的第一部作品集——《疏影楼词》刊刻行世。从此在文学上崭露头角,成了“甬上名秀才”。《疏影楼词》是他从29岁前所作的两千余首词中精选318首结集而成的,词的内容大致有题画、写景、寄赠、咏物、拟古等方面。总的看来,姚词内容比较狭窄,但也有声情激越的好词,如《疏影·自题词集》《水调歌头·太湖晓渡》《沁园春·赠柳仙》;也有正面写民间劳动和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如《迈陂塘·水车》。在艺术上,姚词讲究声律与辞藻,语言凝炼倩丽、精致纤巧、含蓄婉约,可谓引人入胜。对于《疏影楼词》的评论者很多,其中梁启超的评咏基本上符合实际,梁的《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曰:“鸡舞镜,顾影自生怜。跌荡每从宛妙生,野桥埋首不知年。考证著新篇。”

科举不顺
  姚燮虽然才高学富,只是在科场上却很不得意,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后,得到了浙江学政陈用光和主司(主考官)徐宝善两位名流的赏识。次年三月,到北京参加春闱考进士,没有及第。发榜后,姚燮没有及时返家,留在北京埋头读书准备再试。第二次会试落第后,他不再闭门苦读,而是活动频繁,结交了不少名流,如翰林院编修、御史黄爵滋,著名诗人与诗论家潘德舆,户部主事、员外郎与御史汤鹏,清代著名诗人张际亮,近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魏源。姚燮与这些文章家、诗人、朝廷大臣相聚饮酒、吟诗论文,思想上、文学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后又多次进京赶考,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五次应试失败,他便绝意仕途,在家坐馆教学,发奋著述。

晚境清贫
  姚燮一生著述很丰富,教出来的学生也很多,名重一方,堪称为浙东名士。但读书人不会理财,中年时家道中落,生计无着。又因鸦片战争,英侵略军攻陷北仑,全家避难宁波,生活更加困迫,徐时栋于道光癸卯秋记姚燮的生活情况道:“是岁余客杭州,有传某伯(姚梅伯)死者,比归知无恙。过之观中,方作道士装,为人忏悔。相视而笑,出手注《玉枢经》论茗共谈。”弄到寄食道观、当道士糊口的穷困地步,可见姚燮的晚境是够悲惨的。

成就

诗词
  姚燮素以能诗自负,他五岁作诗,终生不倦,作诗万余首。姚燮早年诗重性灵,自言:“曩昔为诗,取法袁简斋,下笔立成,觉抒写性灵,具有机趣。”他二十九岁时刊刻的《疏影楼词》大都描绘欢情爱意和风光山色,笔绪悠闲,词采绚丽,这大概是他“少年忘检束,避礼法如槛困”那种少年得志、风流名士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有些写景诗,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如《韩庄阁舟中七夕杂诗》:“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描写秋夜月色颇有意趣,这是他少年不知愁滋味时的诗风。等到他三十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又屡试不第,勤读苦吟捞不到一官半职,再加生计艰困,“十载九出门”,终年在外奔波也没法解除家中妻儿的饥寒,弄得“寒衣在典不可赎,赤手思炊米无宿。我心如棘君首蓬,相对吞声抵悲哭。”(《夜坐吟二章示内子》)无衣无食,东借西易“向邻贷得一斗余,计口不敷三日需”(《无米行》)的地步,环境变了,心情变了,诗风也就变了。那时姚燮作诗“一以古法为尺绳,不阿不隐”,重寄兴,重讽喻,而厌弃性灵派的诗风了。认为神韵派、性灵派的诗缺乏社会意义,“施(闰章)王(士祯)树坛坫,其实皆俳优。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彻底否定了王渔洋的神韵派和袁子才性灵派的诗,虽然有点偏激,但也说明那时姚燮的诗更能正视现实,接触社会了。《复庄诗问》的诗大都是反映人民的苦难,诗人推己及人,写了不少有社会意义的诗篇,如《哀雁》:
  海上之雁尔何来?上飞下飞相徘徊。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南人苦旱如北潦,江芦洲笋多枯槁。富家有粟仓廪闭,贫户有鸡卖无地。
  曷安尔身为尔计,海上穷兵善矰缴。将得尔肉谋一饱,不则流落江南乡。
  千里愁云迷故道,雁乎尔归兮归尚早。
  这首诗反映道光年间外敌入侵、朝政腐败、国势虚弱、南旱北涝、哀鸿遍野、饥民嗷嗷的实际情况。诗人将“哀雁”比作流离失所的灾民,沉痛地写出时代的悲音。这类沉郁、愤懑、质朴的诗风,是《复庄诗问》的基调。从“谋生吾亦倦,前路尔何依,风雪稻粱尽,关河岁月非”。(《闻雁》)这类诗篇来看,诗人的感情已和苦难的人民交融在一起了。
  鸦片战争以后,诗人的心情更加亢奋,诗境更加开阔,每首诗都充满着反帝爱国思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攻陷定海,北仑、宁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地都遭到侵略军的蹂躏,姚燮一家从北仑逃到宁波,两个儿子几乎遭害。到了宁波,文武官员率先逃走,英军不伤一兵一卒便占领了宁波。姚燮在逃难途中见到种种悲惨景象,义愤填膺,写了不少怒斥侵略者暴行和反映人民悲惨遭遇的诗,如《捉夫谣》: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头。锒铛锁禁钉室幽,铁钉插壁夫难逃。
  板床尘腻牛血臊,碧灯射隙闻鬼嗥。当官当夫给钱粟,鬼来捉夫要钱赎。
  朝出担水三千斤,暮缚囚床一杯粥。夫家无钱来赎夫,囚门顿首号妻孥。
  阴风掠衣头发乱,飞虫啮领刀割肤,谁来怜尔喉涎枯!
  诗中描写侵略者的凶残、民夫生活的悲惨,若不是诗人亲见亲闻,是不会写得如此具体、如此深刻的。
  姚燮的另一类诗是反映鸦片战争中坚持抵抗、视死如归的英勇壮士,如《闻定海城陷五章》之二:
  蜃雨濡军帻,狞飙拉将旗。饮泥怜久饿,摩壁誓同危。路绝晨嘶马,云昏夕堕鸱。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
  描写英雄将士栉风沐雨、忍饥挨饿、视死如归、坚持战斗的精神,是相当感人的。姚燮后期诗风趋向悲壮,和他早期诗的轻靡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这当然和国难、家难促使姚燮思想感情有变化密切相关。

戏曲
  姚燮在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两部姐妹篇《今乐考证》和《今乐府选》就是明证。《今乐考证》按年代排列戏曲作家,在每个作家后记载作品名目,名目后又附作家生平的记载和诸家评论,还间有剧情提要和作者自己的考证,全书计13篇,为晚清以前的戏曲算了一笔总帐。它的记载是空前详尽、丰富的;总计入载宋剧975种,元明清杂剧203家1176种,金元明清院本316家116本。与《今乐考证》差不多同时,编写了《今乐府选》,这是一部琳琅满目,包罗万象的戏曲总汇,全书入载的金元明清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达429种,计192册。通过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面貌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对于《今乐考证》和《今乐府选》,姚燮都倾注了极高的热情,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作者去世前,这两部书都没有最后定稿,还存在着不少讹误。但是正如郑振铎所说:“当举世不为之时,梅伯独埋头于戏曲的探讨,……而像他那样的有网罗古今来一切戏曲于一书(《今乐府选》)的豪气的人,恐怕自古到今还不曾有过第二个人!”

骈文
  姚燮喜作骈俪文,有《复庄骈俪文榷》初编和《复庄骈俪文榷二编》,初编112篇,大多作于道光二十四年至咸丰三年(1844~1853),二编125篇,作于咸丰(1851~1861)年间。综观姚的骈俪文,其中有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佳的作品,如纪念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反映当时灾荒、疾疫等社会问题等的作品。除了那些淋漓挥洒的长篇外,还有若干清新隽永的小品,如《邢湖观秋荷记》,时人徐有栋、王韬等人也有较高评价。

书注
  姚燮十分喜读《红楼梦》,常在书眉、回间加以批点。这些批点,后人极为重视,把它和小说一起排印。光绪初年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印有“大某山民”姚燮、“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等人的评语,广大读者对此书极为喜爱,一再被翻印,版本有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书名有《大观琐录》、《金玉缘》、《红楼梦》,直到民国时还被多次翻印,“大某山民”一时几乎借《红楼梦》而家喻户晓。此外,姚燮还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考察,著有《读红楼梦纲领》,全书共有三卷,卷一为“人索”,卷二为“事索”。卷一卷二是小说中有关资料的辑集与统计,大部分是钩稽小说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卷三是“余索”,包括“丛说”、“纠疑”、“诸家撰述提要”等。

绘画
  姚燮生前,画名似乎掩过文名。他的画选题较宽,有花卉、山水、仕女、静物、佛像,其中尤以梅花最多最好。姚说过:“平生画梅几千幅”,“画本流落半天下”。画的梅“回笔故作倔强技,千丈而落有石势”,表现了他自身的气质。朋友们称赞姚画的梅花风格雄健倔傲,气势不凡,特具工力。朋友厉志在《题姚梅伯画丛梅大幅》中称赞曰:“君臂如石指如铁,肝腑倔强气腾骁。”姚燮在浙江、上海、苏南往来时,以卖画自给,绘画创作是他平生要事之一,王韬说他在上海时以卖画著称,其画:“工画梅,兴酣落墨,媚态横生,人物、花卉无不奇特。字尤古峭拔俗……所得润笔资,挥霍殆尽。于卖画外,绝无求于人。”这些记述,我们可以想见姚当时的绘画成就和生活状况。

藏书故实

五次考进士均落第,便绝意仕途,发奋著述与讲学,学生满天下,名垂一方。一生著述甚丰,藏书甚富,建有书楼“大梅山馆”,教授、著书、校勘于此。有《大梅山馆书目》16卷,著录图书3000余种,其中古今杂剧400种,佛道图书300种。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入镇海,全家逃入鄞县四明山,因生活穷困,藏书多流失。起初流入蔡鸿鉴“墨海楼“甚多,后转流入李庆城“萱荫楼”者,有明椠本88种,抄本36种,清椠本336种。此间,所作诗词不少是歌颂反侵略斗争,揭露敌人罪行,谴责投降派,悲愤激昂。著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蔬影楼词》、《今乐考证》、《今乐府选》、《读红楼梦纲领》、《退红衫传奇》、《梅心雪传奇》等。建国后,部分遗作和藏书为古物陈列所收藏。后归于宁波图书馆。——《中国藏书家通典》2005年版。

猜你喜欢

  • 张潮

    张潮(一作张朝),唐代诗人。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主要活动于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时代。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五首(其中《长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诗)。张潮的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不仅《采莲词》、《江南行》,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体。主要写商人妇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说张潮是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中处士。《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将他排列在张巡前,常建后。

  • 王廙

    (274—322)东晋琅邪临沂人,字世将。王导从弟。少能属文,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诸伎。辟太傅掾,转参军,封武陵县侯。曾任濮阳太守。司马睿(元帝)镇江左,廙弃郡过江,睿以为司马。预讨周馥、杜韬,迁冠军将军。元帝即位,代陶侃为荆州刺史。为陶侃部将所袭,又为杜曾所败。及至荆州,大行诛戮侃时将佐,大失荆州人望。入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迁左卫将军。后助王敦反,敦以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寻病卒。

  • 谷梁赤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赵自然

    《全唐诗》收诗1首,小传云为“池州凤凰山道士”,并记其梦阴真君事。按赵自然,本名王九,太平州繁昌(今安徽繁昌)人。13岁入青华观为道士。传云尝梦见阴真君,与其柏叶一枝,食后,遂绝粒不食。知州王洞奏上其事。宋太宗召其赴阙,亲问之,为改名自然。后放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复召至阙下,不久以母老求还。事迹详《宋史》本传。《全唐诗》收作唐人,系沿《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九之误。

  •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刘汲

    刘汲(?-1128年)字直夫,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哲宗绍圣四年中进士,知开封府鄢陵县。历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开封府推官,谪监蓬州酒税。宋钦宗时,起为京西路转运副使,驻守邓州。高宗建炎元年,加直龙图阁学士、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抗击金军,力竭而亡,褒赠太中大夫,予谥忠介。

  • 周渭

    周渭(740-805),字兆师,唐代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先后于公元779年、780年获进士榜榜眼和武举第一名。周渭是为数不多的涉足文武双科举的进士之一。

  • 马遵

    马遵,三国时魏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攻魏,遵畏而避于上邽,姜维曾是他的部下。

  • 王彧

    王彧(413-472年),字景文,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宋重臣,东晋太傅王导五世孙。美风姿,好言理,宋文帝甚相钦重。宋明帝即位,加领左卫将军,迁丹阳尹,丁父忧。起为冠军将军,拜江州刺史,封江安县侯。泰豫元年春,因外戚权重而赐死,时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