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冯班生平

冯班生平介绍

冯班(1602~1671)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人江苏常熟。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查看冯班的诗词古文

生平

  冯班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学家冯舒的弟弟。年幼时智慧超人,与其兄齐名,人称“海虞二冯”,但随着成长兄弟分道扬镳。冯舒很快就考中科举,踏上仕途。而同时学习制艺、刻苦攻读的冯班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绝科举,专心治学。他才华横溢、雅善持论,有时非常傲然不群,不愿与俗世交往。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或争辩缘由,如果意见差别很大,他往往掉头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常令别人十分难堪。冯班治学非常刻苦,常常独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欢用高声慢调将其吟颂出来,其声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畅发,故名钝吟,自号“钝吟居士”。

  冯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谓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刚毅,不愿屈身佞事。因而空怀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每当好友相聚、他往往举杯痛饮,然后就在座中旁若无人地嚎啕大哭,人咸以为怪。又有时宾客聚会、稠人广座之中,冯班倍觉无聊或者抑郁愤闷,往往也“就座中恸哭”。人们都以为他得了痴症,又因冯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痴”。冯班入清后弃举业,在乡里教授弟子以终老。

  冯班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著上尤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喜欢江西诗派的风格,因而在和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对其极力贬斥。他自己则推崇昆体,专意古学。对明代以来空疏浮华的弊端和以新奇怪异炫世的现象十分不满,因而他作学问非常扎实,不是信而有征,决不轻下一字。其钝吟实沉稳之态,绝非江郎才尽之尴尬。有一次他和他的儿子冯武讲课时,见其子在看《少微通鉴》,就正色对儿子说:“昔人之事,成败已见,得失显然、不须更翻公案,凡为此者,不过好立议论,求免耳食之诮耳,须善审时势,不可一昧将正心诚意套语、妄断前人”。对于那种投机取巧、专在古人成文著作中吹毛求疵,以沽名钓誉者予以深刻揭露。对于前人著作,倒也不是不可评论,但专一寻衅滋事,只不过欺负他不能为自己辩护罢了,这种思想就是今天,也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冯班墓在虞山之麓,仲雍墓道前侧,原景道堂之后。曾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高山仰止”石坊。

个人成就

文学主张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论诗反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以为“似是而非,惑人为最”(《严氏纠谬》)。他主张“诗以道性情”,但最后又归结到温柔敦厚。他也主张善于学古,“不善学古者,不讲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声调气格之间,其似也不似也则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刍狗徒有形象耳”(《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隐秀之词”,“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钝吟杂录》)。他的论诗主张对反神韵说的赵执信很有影响。他在晚年的著述《碧云仙师笔法录》中将冯班称作“碧云仙师”,奉若神灵。也正因文学宗尚的异趣,导致了王士禛与赵执信的诗学之争,赵执信著《谈龙录》攻讦王士禛的“神韵说”,遂使二人之争演为清初诗学的一大公案,对整个清代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冯班《钝吟杂录》于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性。《钝吟杂录》在冯班的著述中版本也最多,并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作特色

  冯班作诗,宗法晚唐,于李商隐用力尤深,力求锤炼藻丽。他有一些诗伤离念乱,有一定内容深度,如《杂诗》:“诵君恸哭书,咏君黍离诗。悠悠寸衷事,百岁谁当知”。《兵后经郡齐门故人废园有感》:“雀乱鸦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枫宋玉有余哀。”又如《临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国之思。钱谦益称冯班之诗“沈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擅长书法

  冯班还非常精通书法艺术,正草隶篆四书都很擅长,尤其小楷更是出众,时人得其笔墨,往往珍藏于家中。而冯班自己写作则无定所,往往是兴至索纸笔、随便书定,或是书头、或是纸角,这就使其过世后,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难,冯武竭力以求,幸亏别人珍惜冯班墨迹,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汇成一部,因其父号“钝吟居士”,故题名为“钝吟杂录”。也正因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但总体来说,仍能反映冯班之学术观点和思想风格。

藏书故实

  兄弟冯舒、冯知十均以藏书知名。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是久不得志,就发奋读书,专攻诗文,尤擅长书法,四体皆工,尤精于小楷,亦爱藏书。曾经得到明代同邑藏书家杨仪的部分藏书,评论其“俗人读书不多,好以意改古书,得其万卷楼所藏书,雌黄处皆不足据”。抄本《珩璜新论》,以及万卷楼旧藏宋刻本《愧郯录》,七桧山房抄本《支遁集》和《李义山诗集》等,颇为清代以来的藏书家所青睐。为了抄录宋本,曾在寒冬飞雪之日,与何大成、冯舒等人自带干粮,到寒山赵宦光“小宛堂”借宋本《玉台新咏》昼夜抄录,抄成副本而归。为人落拓自喜,偶有所感,放声高歌,旁若无人。因排行第二,故有“二痴”之目。藏书印有“定远”、“臣班”、“二痴”、“上党冯氏私印”等。冯氏三兄弟刻书亦著名,所刻之书,字体匡正,墨色黑亮,被称为“冯抄”。他的抄本用纸印蓝格,版心有的刻有“空居阁藏”四字,栏外刻“冯氏藏本”四字。在版本学史上与毛晋“汲古阁”的“毛抄”、杨仪“七桧山房”的“杨抄”、秦四麟“致爽阁”的“秦抄”、钱谦益绛云楼抄本、钱曾述古堂抄本、钱谦贞竹深堂等的“钱抄”本等,并称为常熟著名刻本之一。著有《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壁论》、《定远集》、《读古心鉴》、《画论》等。

猜你喜欢

  • 张斛

    (约公元一一二0年前后在世)字德容,渔阳(治所在今天天津蓟县)人。生卒年均不详,辽时南渡,约金太祖天辅中前后在世。仕宋为武陵守。金建国,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元好问称:“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中州集》)斛著有南游、北归等诗集。

  • 张嘉贞

    张嘉贞(665年-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张嘉贞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尉,后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720年(开元八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因其弟贪赃,被贬为豳州刺史。后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725年(开元十三年),再贬台州刺史,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

  •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韦式

    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三世孙,韦庄伯父。曾官郎中。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式赋一字至七字诗《竹》相送。《全唐诗》存此诗。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九及卞孝萱《元稹年谱》大和三年《辨證》。

  • 余继先

    余继先,万州人。明穆宗隆庆时人。任太湖县丞。清道光《万州志》卷一〇有传。

  • 朱权

    朱权(一一五五~一二三二),字圣与,号默斋,休宁(今属安徽)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调连山县尉兼主簿。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为会稽县丞。开禧元年(一二○五),监如皋县买纳盐场。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馀干县。十二年,监行在左藏东库,次年,充省试中门官、御试对读。十四年,监行在都进奏院。十五年,知惠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有《默斋文集》二○卷,已佚。事见《洺水集》卷一一《朱惠州行状》。

  • 王秠

    王秠,曾官陕县尉兼主簿事(《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八)。

  • 元明善

    (1269—1322)大名清河人,字复初。诸经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早年游吴中,以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辟掾行枢密院,佥院事董士选待之若宾左。仁宗即位,升翰林直学士。诏以蒙古文节译《尚书》有关政要者。延祐二年,始会试天下进士,首充考试官;廷试,又为读卷官。所取士后多为名臣。累官翰林学士,卒谥文敏。早岁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汉间,晚益精诣。有《清河集》

  • 朱鹤龄

    (1606—1683)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明诸生。入清,弃科举。学问长于说经,与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交往,与徐乾学亦相酬答,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著作,又为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注,另有《愚庵小集》。

  •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