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俞明震生平

俞明震生平介绍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明震工诗,吟甚苦,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甚且病眩,故所作不多。所著《觚庵诗存》传于世。>>查看俞明震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俞明震为浙江新昌五峰俞氏38世孙,其22世先祖俞仁一于明代始迁绍兴斗门,至其高祖俞善全(志仁)再迁京师,寄籍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其父俞文葆,为咸丰辛亥(1851年)举人,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侨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使。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918年12月24)卒于杭州俞庄,葬杭州。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作家鲁迅等。

  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据守台湾。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甘肃省学台、藩台等职。俞明震曾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也即校长。

  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 “恪士师”,就是俞明震。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说:“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被鲁迅曰为“新党”的总办亦即俞明震,字恪士,祖籍山阴斗门,《鲁迅日记》中尊他为“恪士先生”。当然那个时候,鲁迅也许还不知道这位四品衔的总办,和他还有同乡之谊。因为早在俞明震曾祖父俞世琦时,已寄籍顺天府宛平县,到他的父亲俞文葆这一代,官湖南新宁、东安知县,家居善化(属今长沙市),一家又变作湖南人。因俞明震三弟俞明颐与湖南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家族联姻,而被徐铸成称之为“湖南望族”了。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俞明震中试成进士,依例为庶吉士,三年散馆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前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委管全台营务,并亲临前线,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这是俞明震任江南陆师总办前的大致经历。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俞明震倾向变法维新,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推行的种种举措。他在陆师总办任内,两次带领陆师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包括鲁迅和他的儿子俞大纯,他自己和他的弟弟俞明颐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军事教育。期间他在南京接待了来中国考察学务的日本使者嘉纳治五郎。俞明震妹夫陈三立参加了这次宴集。鲁迅先生在《琐记》一文描述雷电学堂(即江南水师)的乌烟瘴气,教学内容陈旧不堪,学校当局昏聩糊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俞明震、陈三立也都心知肚明,面对日本使者惟有惭愧而已。陈三立撰有五言长诗记其经过。

  俞明震任陆师总办时,在戊戌政变中被谪废的妹夫陈三立移家江宁,东南名士李瑞清、樊增祥、夏敬观、朱祖谋、王伯沆、陈伯弢等一班人,相从优游于六朝烟水间,秦淮寻涨,后湖观荷,诗酒流连,殆无虚日,人谓胜流如林,蔚为景象。其中陈伯弢撰《杂记》写了俞明震一则轶事:

  岁辛丑,余需次江宁,僦居乌衣巷。一日饮集同人,待俞恪士观察不至,旋以诗来辞云:“寒风吹脚冷如冰,多恐回家要上灯。寄语乌衣贤令尹,腌鱼腊肉不须蒸。轿夫二对亲兵四,食量如牛最可嫌。轿饭若教收折色,龙洋八角太伤廉。”轿饭,京师谓车饭钱,虽每名只犒一角,然南京宴会如座客有道台五七人,亲兵之外,尚有顶马、伞夫,开销动辄百余名,跟丁则每名倍之,或竟有需索者,廉员请客固不易也。

  撰上面这则杂记的陈伯弢,也是湖南人,光绪十九年举人,以试用知县住在夫子庙前乌衣巷,与俞明震以诗文交。他摆酒请俞明震,所谓“观察”是对道台的美称,时俞明震以道台出任陆师总办,因系军校性质,所以有亲兵、顶马。俞明震作打油诗婉辞,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写了这一件事,同时说“俞寓,当是芝蔴营三号”。见于徐铸成先生文章谓“芝蔴营六号”,不知是因为记错还是写错。俞明震后来在城北头条巷,自己买地皮造“俞园”,芝蔴营三号大约是初期的住处,他去学校要坐马车,与学校大约有一段距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以收藏著名一时,秘本甚多,多系内廷珍藏之本,如宋元孤本、明清名家碑帖、书画、尺牍等,虽张元济、张謇、郑文焯等家亦不如。居杭州时,有书屋五楹,藏书楼名为“蕴玉山房”,收藏有戚本《红楼梦》,有乾隆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桐城张开模藏有过录本,光绪间为俞明震所得。与袁昶、沈曾植、金蓉镜等藏书家往来甚频,藏书印有“俞明震印”、“俞氏藏书”、“俞恪士珍藏”等。编《俞氏藏书楼目录》和《收藏纪事册》,为其收藏图书和金石文物的帐簿。撰《觚庵集》、《觚庵诗存》、《觚庵漫笔》、《台湾八日记》等。

猜你喜欢

  • 张光纪

    张光纪,字肃仲,号小泉,青县半截河人(明初青县属河间卫),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二十三年(1595)三甲第二百名进士,初授衮州府东阿县知县,得罪上司,调任信阳,郁郁而终。著有《晋中草》、《杜律评解》等。《张氏族谱》录其散句若干。

  • 施宜生

    (?—1160)邵武人,原名达,字明望。徽宗政和四年擢第,授颍州教授。钦宗靖康元年走江南。以罪北逃事伪齐。齐废归金,累迁翰林侍讲学士。金完颜亮正隆四年使宋贺正旦,以隐语“今日北风甚劲”及“笔来”暗示金将南侵。使还,其副使告发,被烹死。

  • 郑日章

    郑日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生平不详。以下诗作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

  •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刘庭信

    刘庭信元代散曲作家。益都(今山东)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为南台御史(一说湖藩大参)刘廷□从弟。生卒年不详。《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刘庭信的作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在当时却很有影响。

  • 祖庵主

    祖庵主,乃南岳下十四世,青原信禅师法嗣。缚屋衡岳间三十馀年。张商英力挽其开法,不从,终于山中。《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 王虎臣

    虎臣字子山,璋子。官于潜教谕。

  •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钟辕

    钟辕,字圣舆,历城人。康熙丙寅拔贡。有《蒙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