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任昉生平

任昉生平介绍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参军。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出任义兴太守。此后先后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天监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查看任昉的诗词古文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心系百姓

  梁高祖天监二年(503年),义兴(今宜兴)闹灾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2000多人。由于灾年,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养活,任昉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并给怀孕的妇女供给费用,受到救济的有几千户之多。任昉的公田,年产米800余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都用来救济乡民。

  任昉关心百姓疾苦。当地年满80岁的老人,他都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文学成就

  任昉是以学问为诗,以博见为文的一派人物的领袖之一。

  骈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一直应用于政治生活中,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整饬典雅,但同时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高明的写手力图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进行补偿,表意伦理,畅行不悖,达到了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的结合。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五经笥”,最擅长用典。任昉虽然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也为骈文的发展完善献力颇多。用典为骈文的文体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劳在于,他力图将这一问题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任昉的骈文,虽不比庾信的优美浑融,但就其身处年代的文学发展而言,至少在萧统等眼里,他已经于继承拓新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诗歌

  任昉在其诗歌中追求典故的运用,形成了以学问入诗的创作习惯。因以学问为诗,任昉诗歌的风格就趋向于雅正渊永。因善用事义,又不滞碍于典故对于诗意的表达,且多有直率明达的语句,其诗歌又呈现出质朴的风貌。任昉作诗不关心声律平仄,这在永明体兴起并风行的当时也较为特殊。

  在当时,任昉作诗使事用典,标榜学问,得到相当一部分士人的认同及效仿。从现存诗歌看,任昉的诗虽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鲜明的作品。

  志学成就

  任昉的方志学成就集中体现于《地记》一书中。《地记》是任昉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84部志书汇编而成,共计252卷。主要保存了从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的方志。任昉编纂《地记》时,收书极广,但凡记载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现象的书籍,统统收录。这其中,不但包括总志和区域志,还包括专述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的专题志书。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观已相当宽泛。他认为对特定地理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记述的图文,都可归诸方志学范畴。不过,任昉修志观亦有强烈的唯心性,即神话传说和现实记载尚未分离。 [29]  任昉的《地记》是继陆澄《地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方志学丛书。这部方志学丛书,对于方志保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收录《山海经》等全国性总志,还收录大量地方州郡县志、山川图记、都邑志、异物志、外域传奇等,从中可以全面了解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中国及外域诸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外交等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把《地记》称作“丛书之祖”。

  藏书成就

  任昉对书籍典章无所不读,家虽贫穷,藏书却有上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据《梁书》记载,任昉藏书有书目,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书编目的最早记载。任昉的藏书中善本异本书很多,能补充国家藏书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后,梁高祖派学士贺纵同沈约一起校勘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书,就拿任昉家的书补充。这种私家藏书补国家藏书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传承文化的功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昉从此名声更大。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宋丹阳尹刘秉征辟他为主簿。当时任昉十六岁,赌气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过了很久,才转任奉朝请,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

  入仕齐朝

  永明二年(484年),卫将军王俭任丹阳尹,接纳任昉为主簿。王俭特别钦佩、重用任昉,认为当时无人可同任昉并论。此后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任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当时琅邪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后因父亲去世离职。

  任昉特别孝顺,守丧时居行按礼行事。三年守丧期满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会丧失亲人,于公也会损失一位栋梁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劝任昉吃些东西,任昉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终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任昉父丧守丧期才满母亲又去世了,任昉已经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当痛哭就会昏厥,半天才能苏醒过来。任昉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这儿守墓以尽丧礼。他经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经不长草了。任昉平时身体强壮,腰围挺粗,丧服期满后形容枯槁,难以辨认。

  辅政萧鸾很器重任昉,在任昉服丧完毕后准备对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欢任昉的人说了坏话,只好委任他为太子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 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废郁林王萧昭业,将出任侍中、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让任昉为他起草就职谢恩的章表。写成后,萧鸾不喜欢其中有对自己贬损的言辞,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任昉在萧鸾称帝以后的整个建武年间职位始终不能升迁。

  入仕梁朝

  任昉很会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记叙文,才华横溢,当时王公的上书奏文,多请他代写。任昉下笔即成,不用修改。沈约堪称一代词宗,也很推崇他。齐明帝萧鸾去世后,任昉迁任中书郎。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攻克京都,幕府刚建立,就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原因是萧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萧衍私下对任昉说:“我要是当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记室。”任昉也和萧衍开玩笑说:“我若当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骑兵。”意思是说萧衍很会骑射。所以现在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是应过去的话。任昉给萧衍的书信中说:“昔日太平清静之时,您曾经对我有预言,本意是对我提拔,看起来却像善意的玩笑。谁料我竟如此幸运,昔日之言一点没有落空。”就是指的这件事。萧衍准备篡位登基时,以齐和帝萧宝融名义颁布的禅让文告,多由任昉写成。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职兼管著作事务。

  为官清正

  天监二年(503年),任昉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妻室儿女只吃粗米饭。在此期间,任昉曾与在彭城的好友到溉和他的弟弟到洽,一起游历山水。任昉从义兴离任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时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是镇军将军沈约派人带着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后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参与执掌任选官吏之事,但干得不称职。不久转任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自齐朝永元年以来,皇宫藏书馆的四部图书篇目卷次杂乱,任昉亲自校订,从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天监六年(507年)春,任昉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在郡期间不注意衣着打扮,独自一人随便的拐杖拄着拐杖,步行到城镇村舍走街串巷,民间有是非官司,随即就地裁决。这样处理政事既清静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任内去世

  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任昉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下葬时棺材是用杂木做的,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梁高祖听到他的死讯时,正在吃西苑绿沉瓜,立时把瓜扔到盘子里,悲痛难禁。屈指算了算说:“任窻年轻时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气数啊。”当天就为他举哀,哭得很悲痛。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

  任昉对父母极其孝顺,伺候得病的父母时,睡觉从不脱衣服,时刻准备起来;汤药、饮食一定要先亲自品尝试探温度,再喂食长辈。后来任昉因为父亲去世辞官,痛哭以至于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着拐杖才能起来,任昉一向身体强壮,守孝完毕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任昉奉养叔父、叔母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亲戚贫困,他一直供养接济他们。所得的薪水,四处馈赠,都分散给了亲属、亲戚,所剩无几。

  喜交朋友

  任昉喜好交结朋友,鼓励、进荐朋友,得到他称誉的人大多升迁了,所以官宦及官宦子弟都争着与他交往,家中宾客经常不下数十人。当时的人很仰慕他,称他为任君,意思是说他像汉朝的三君一样。陈郡的殷芸给建安太守到溉写信道:“哲人去世了,模范与世长辞。楷模现在哪里?谁来指引方向?”朋友推崇他到了如此高度。

  不治家业

  任昉不治家业,以至于没有居住的房屋,有人笑他乞讨租借财物,还时常散发给亲友。任昉经常感叹说:“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叔则(裴楷),不知道我的人也认为我是叔则。”

猜你喜欢

  • 清江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朱载震

    湖北潜江人,字悔人。官石泉知县,有循声。有《东浦集》。

  • 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 周之翰

    周之翰,瑞安(今属浙江)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官大宗正丞(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七)。

  •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 刘昫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 姜彧

    姜彧(1218~1293)字文卿。本莱州莱阳人,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因避战乱投奔张荣,遂举家迁往济南。姜彧聪颖好学,张荣爱其才,纳为左右司知事,不久升其为郎中断事官、参议官。后改知滨州,课民种桑,新桑遍野,人号“太守桑”。至元间,累官至行台御史中丞。至元五年(1268年),姜彧被拜为治书侍御史。两年后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又改任信州路(治今江西上饶)总管。后累官至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辞官,归故里济南。不久奉命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病卒。存词四首,皆赖晋祠石刻以传,见清方履篯《金石萃编补》。

  • 詹一惠

    詹一惠(一五四八—?),字养吉,一字正迪。惠来人。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举人,授上犹知县,,官至北流知县。告归,倡修邑志。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传。

  • 魏泰

    襄州襄阳人,字道辅,号溪上丈人。曾布妻弟。为人无行,倚布势为乡里患苦。数举进士不第,曾因忿争而殴主考官,坐是不许取应。章惇为相,欲荐以官,不就。博极群书,有口辩,工文章,喜谈论朝野间事。有《东轩笔录》、《临汉隐居诗话》、《临汉隐居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