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淮南小山生平

淮南小山生平介绍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今仅存辞赋《招隐士》1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仅存的1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关于文章写作的背景,说法也不一。王逸说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查看淮南小山的诗词古文

生平

  关于淮南小山,最早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 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 ,或称' 大山' ,…… 近世学者多以为类似现在的集体笔名。

  关于《招隐士》,《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认为是 (淮南)小山之徒悯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也。 但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则认为是 义尽于招隐,为淮南招致山谷潜伏之士,绝无悯屈子而章之之意。考其文意,王夫之的见解更符合实情。此赋采用铺写手法,十分生动地描绘出荒山溪谷的凄凉幽险: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极其成功地渲染出令人怵目惊心的艺术氛围,显现隐士幽居的寂寥艰危,急切地表达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的意向,感情浓郁,意味深长,音节和谐,优美动人,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很高的美学价值,历来为人所宝重,堪称汉代骚体赋的精品,故王夫之评赞道: 其可从类附《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 , 其辞致磅礴弘肆,而意唯一致,真得骚人之遗韵。

猜你喜欢

  • 王羡门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开元、天宝间人。开元十三年(725)尝为泸州刺史康玄辩撰墓志。生平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宝刻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 周登

    周登,号月窗。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阁门舍人充贺金国登位副使(《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四三)。今录诗二首。

  • 祖世英

    浦城人,字颖仲。第进士,授衡州教授。遵胡瑗之学,以教士子。历知南昌县,通判融州,以清白称。

  • 周应遇

     周应遇,字鹤泉,一字麓山,善化人。官云南洱海道佥事。有《友水轩集》。

  •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

  • 高栻

    高栻,燕山人。与张可久同时。生平不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以为其人字则诚,即作《琵琶记》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已辨其非。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 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 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 郑賨

    (?—906)唐吴人,字贡华。僖宗乾符四年进士。时刘覃父邺为淮南节度使,賨谄事之,求任职淮南幕。昭宗天祐中,为西京留守判官、左谏议大夫。哀帝天祐三年,贬崖州司户,寻赐死。颇有文学,尤善楷书。有集。

  • 钟昌

    钟昌,字继文。东莞人。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初授广西阳朔知县,神宗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升户部主事,转员外郎,擢郎中。出任常德知府。服父丧归,起补彰德知府,历官福建盐运使、山东右参政、云南按察使,累官布政使。以病乞休,加太仆卿,致仕。年七十卒。有《碧松馆集》。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