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之一。《不居集》卷二十二:“血虚心悸,阴气内虚,虚火妄动,体瘦心悸,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大而无力者是也。”治宜养血益阴,安神定悸。用宁志丸、十四友丸、朱砂安神丸等方。参见心悸条。
指两腿弛缓无力,屈伸不利。出《素问·脉解篇》。
病证名。多因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之邪伤及冲任胞宫,血被寒滞,经血下行受阻所致。症见经血色黯有块,血行涩滞不畅,下腹部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治宜温经祛湿,活血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少腹逐瘀
见《嘉兴府志》。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清·罗思举《简易草药》。为八角枫之须根,详八角枫条。
出《石药尔雅》。为曾青之别名,详该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钟乳石、炮姜、桔梗、茯苓、炮附子、细辛、桂心、人参各一两一分,白术一两,防风、煅牡蛎、天花粉各二两半。为末,每服二大钱,食前温酒调下。治气虚极,皮毛焦,津液不通,力乏,腹胀
【介绍】:见刘瑾条。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一。即生于胃俞、肾俞之疽。证治同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