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医药机构的职称。隶属于太医署。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共2人。参见药园条。
见《滇南本草》。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麻风专著。4卷。明·沈之问辑于1550年。内容有麻风病(风癞)的病因、三十六风、十四癞及其与经络的关系、治疗方剂249首等。书中较详细地叙述了麻风病的辨症和治疗。建国后有排印本。
【生卒】:1826~1882【介绍】:清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见证治百问条。
【生卒】:十五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文蔚。松江(今上海松江)人。其父徐枢曾任太医院院使。1445年(正统十年)荐入太医院,先在御药房任职,1448年(正统十三年)升为御医,1451年(景泰二年
《医学入门》卷六方。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药、羌活、天麻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木瓜、菟丝子浸酒送下。治肝虚为四气所袭,手足顽麻,脚膝无力,及瘫痪痰涎,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头目昏
见《四川中药志》。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