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指痧之急发痛晕而危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紧痧,其痛急,霎时晕倒,不消半刻即死,故曰紧。若知之者,急为放血焠刮。”方用涤痧丸。参见痧条。
【介绍】:明末医生。字思兰。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撰有《医案》一卷(1644年)。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初生儿口噤,嘴唇发赤而紫者。参见口噤条。
证候多同胃火。详胃热条。
即切脉。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出《履岩本草》。即酢浆草,详该条。
见《产宝百问》。即恶阻。详该条。
出自鼻之液。《诗·泽陂》:“涕泗滂沱。”《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涕、泗、洟,皆鼻液也……以生于肺,则曰泗。”即涕。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