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的下壁。详腭条。
见医学便览条。
经验方。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归尾、姜黄、紫荆皮各120克,细辛、大黄、生川乌、皂角、肉桂、透骨草、丁香、白芷、红花各60克。为细末,以蜂蜜或凡士林调成软膏,外
【介绍】:参见徐述条。
病名。见《外科枢要》卷三。多因劳伤肺气,复被外邪所袭而成。瘤体软,皮色如常,无寒无热,随喜怒而增大或缩小。治宜益肺调气,化痰散结。用通气散坚丸。
【介绍】:见袁句条。
病证名。又名丹疹、烂喉痧、烂喉痧、疫痧、疫喉、喉痧。类于猩红热。因其咽喉红肿糜烂,疹色鲜红如丹,故名。丹痧属于疫疹,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二至十岁为多见。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病邪
出《石药尔雅》。为雌黄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伤食所致的吐泻。多因脾胃嫩脆,乳食失节,壅塞脾胃而引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治宜消食导滞。用胃苓汤加减。
(1)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山药之别名。(2)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石南藤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