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便浊

便浊

证名。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治宜燥湿化痰。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②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参见条。③下消的症状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猜你喜欢

  • 香顿·秀保多吉赤俄

    【介绍】:宋代藏医学家。约生活于十一世纪。专攻“八支”理论。著有《医学通史》、《释难解障》等。

  • 推而纳之

    针刺用语。与动而伸之对举。《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向下按纳,使正气深入,为补法。

  • 蛇舌癀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四叶草之别名。②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肝水

    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多因水气凌肝,肝失疏泄所致。参见水肿、十水条。

  • 疳癖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指小儿因疳而致的癖疾,疳、癖并存之证。癖块潜匿于右胁下,其状如梳,触之隐痛。兼见肌肉不生,渐成羸瘦,或作潮热,肚腹渐大。治宜消疳化癖。

  • 心热

    泛指心的各种热性病证。又称心气热。火气通于心,而心主血脉,藏神,故心气亢盛多表现为火热之证,影响神志及血脉。症见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愦,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治以清心泻火为

  • 气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伤科精义

    参见《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 左牡蛎

    见《补缺肘后方》。为牡蛎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