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噎隔

内伤噎隔

病证名。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症因脉治》卷二:“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此内伤噎隔之症也。”治宜生津养胃为主,可用二母二冬汤。虚者,生脉散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结于胃脘,不可用凝滞之药,先用清痰清火,开豁化痰,宜《金匮》麦门冬汤竹沥、姜汁、芦根汁,以开通中脘结痰,随以养阴生津治本。若膏粱积热,本元旺者,可酌用承气汤。参见噎膈条。

猜你喜欢

  • 咽喉脉证通论

    书名。1卷。清代喉科专著。撰人未详,清·许梿校订。刊于1825年。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

  • 本草经解要

    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经解》。4卷。原题清·叶桂撰。据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商易以叶桂之名。1724年(雍正2年)刊行。本书选录《神农本草经》的药物117种,其他古书

  • 暑风

    病名。①指中暑而兼昏迷、搐搦者。《六气感证要义·暑》:“夏月猝倒无知,由于心火暴甚,暑热乘之,名曰暑风。”《增订伤暑全书》卷上:“忽然手足搐挛,厉声呻吟,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为暑风。”治宜以温热水化苏

  • 脑泻

    病名。指鼻涕脓臭者。《普济方》卷五十七:“脑泻臭秽。”属鼻渊类。参见鼻渊条。

  • 川槿子

    见《药材学》。为木槿子之别名,详该条。

  • 孕妇尿出

    病证名。见杨志一《生育问题》。即妊娠遗尿。详该条。

  • 薪柴灰

    见《本草纲目》。为草木灰之别名,详该条。

  • 灵枢经

    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

  • 咽疮风

    病名。系指因风热外侵,或真阴亏竭,相火薰灼咽喉所致的口内糜烂成疮。《重楼玉钥》卷上:“初起生咽喉间,或红黄色如粟形者,日久满喉成疮及满口生者,渐变紫黑不能吞咽”。此症有虚实之别,凡属风热者,症见发热恶

  • 伤肝疬

    病名。《疬科全书》:“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疬,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疬。”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