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贞庵。浙江嵊县人。长于外科,撰有《外科医镜》一书,其中所述多为其生平关于外症治验,主要记述医治疮疡经验。
病名。系指牙龈肿硬如蕈状。见《外证医案汇编》卷二。牙蕈形似核桃,坚硬,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不可针破,否则失血难痊,宜耐性调理。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散结。可选用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川芎、黄芩、栀子、红花
证名。指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胃脘痞满暖气之证。多由心血虚少,痰火扰动所致。《松崖医径·嘈杂嗳气》:“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憹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手丫发。见该条。
【生卒】:1843~1905【介绍】:清末医家。字聿青。江苏无锡人。专心研究医术,晚年移居上海,1897年撰《张聿青医案》(1918年刊行)。
病名。见清·聂子因《眼科易简补编》。因心脾积热,上灼于目,津血耗损,致瞳神缩小,状似金色之秤星。属金花内障范畴。参见该条。
见伤寒六书条。
出《本草拾遗》。即荜拨根,详该条。
泛指胃、大肠、小肠等胃肠而言。《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阳明病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证名。指无物无滞的痞证。多由饮食伤中,劳倦过度,或脏腑阴阳亏损,气机斡旋无力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痞者,痞塞不开之谓。……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