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即肱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解剖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上睑。详该条。
书名。24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初名《张仲景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与张仲景原著有所出入,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三十六号益象方。桃仁(去皮尖)、红花、苏木各一钱,青皮八分,乌药四分,独活六分,白蒺藜(去刺,捣末)一钱二分。水煎服。治痧症血结不散。
【介绍】:唐代医家、僧人。亦名释普济。编集《广陵正师口齿论》1卷、《口齿玉池论》1卷。均佚。
见《中药志》。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金银花之别名,详该条。
产后三冲之一。《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若闷绝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用平胃加姜桂,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有邪有滞的痞症。多由湿浊内阻,寒滞脾胃,痰食内结,或肝气郁遏或外邪内恋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症见胃脘痞塞满闷,伴有呕逆,大便秘结,甚则疼痛不能饮食。治宜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