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粘的异体字,参见粘汗条。
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山药30克,清半夏9克,山茱萸15克,生赭石18克,炒牛蒡子6克,白芍药12克,甘草4.5克。水煎服。治因吐衄不止,致阴分亏损,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甚或冲气因虚上千
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右侧的二气。参见间气条。
【介绍】:见元好问条。
【生卒】:1200?~?【介绍】:元代著名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通经史,好医方,曾跟随金代名医李东垣学习,精通医学。为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平生著述很多,有《阴证略例》
病证名。出《灵枢·淫邪发梦》。指睡眠多梦之症。多因心气虚衰,神不守舍;或脏腑阴阳不和,影响心神所致。治宜养心安神为主。《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夫梦者,亦神不安之一验耳。凡人形接则为事,神遇
《审视瑶函》卷三方。炒牛蒡子、羌活、黄连、黄芩、薄荷、防风、连翘各等分。为粗末,水煎服。治目肿如杯,疼痛,泪多,羞明。
【介绍】:见李守钦条。
病名。又称脾泻。因寒湿损脾或饮食伤脾,脾气虚弱所致。《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丹溪心法·泄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寿世保元·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