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感衄血

外感衄血

病证名。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外感衄血之症,恶寒身热头疼身痛,鼻孔出血。”多因外感风热,或内有积热,外冒风寒,或太阳失表,热郁于经,阳明失下,热郁于里,或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所致。有表证而见发热口干头痛目暝者,均宜清解,方用羌活冲和汤桑菊饮丹皮茅根黄芩等。如阳明失下,多兼漱水不欲咽,治宜清下,用养营承气汤去归、朴,加丹皮、牛膝、茅根。温病误用辛温致衄者,治宜清血。用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玄参葛根、茅根之类。本证可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及多种传染病过程中。参鼻衄等条。

猜你喜欢

  • 蛔疳

    病证名。由蛔虫而引起的疳疾。出《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七。小儿脏腑虚弱,如饮食不洁,蛔虫感染,或喜食肥甘、香饵,损及脾胃,则湿浊不化,易生虫疾。症见腹中攻痛,时缓时止,呕吐清涎,腹胀,面色青黄,唇色淡白

  • 暗产

    病证名。指胚胎初结未足一月而流产者。因此时胚胎尚未成形,人多不知有胎。古人认为多由郁怒不舒,房室不节所致(见《景岳全书》卷三十九)。李樾《达生撮要》:“种子须防暗产,初交之后,最宜将息。弗复交接,以扰

  • 舌歪

    舌伸出时偏于一侧,歪斜不正。常与口眼斜及半身不遂同时出现。多因肝风内动,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 拳衡

    【介绍】:元代医僧。号忠顺药师。江西德兴烧香院僧人,1323年(至治三年)任五省采药使。

  •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则称为六淫。六淫为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其致病自外而入,故

  • 子死产门难产

    病名。《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子死而母未亡者,服开骨之药不验,当有死亡之危。……治但救其母,而不必顾其子矣。然死子在产门,塞其下口,有致母死之患。宜用推送

  • 两胁刺痛

    证名。见《儒门事亲·治病百法》。指两侧胁肋部疼痛如刺,多由气结、血瘀、癖积及疫疠之气等滞而不散,络脉受损所致。详肺邪胁痛、死血胁痛、胁痛、食积、运气胁痛各条。

  • 邵以正

    【介绍】:明代道士。云南人,著名道士刘渊然的门徒。十五世纪上半叶时在京城掌管道教事,卒于1462年。辑有《青囊杂纂》一书(包括内、外、妇产、儿科等八种)、《秘传经验方》等书。

  • 血眼

    病证名。①指血浸眼中。初生艰难,血浸眦睚,遂溅渗其睛,以致神瞳不见,名血眼。②指血脉贯瞳。《保婴易知录》:“儿百日内乳嗽不愈,以致血脉贯瞳,而眶紫黑,或白珠红赤如血,亦名血眼。”

  • 冻烂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皲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焮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