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4卷。清末·凌奂撰。撰年不详。本书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经验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肤科),分为升降部(系化学制剂类)、围药部、内消部、内护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类,附补遗方1类。现有《三三医书》本。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赤芍药、当归、大黄、黄芩、生地黄、黄连、川芎、薄荷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汤送下。治眼内血灌瞳神,赤脉涩痛,大热上壅者。
养生书,散录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主要记述用导引气功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可视为现存最早的导引气功治疗专著。
证名。指因鼻内阻塞而发音欠清畅者。参见鼻齆条。
痰症之一。指因痰火而致烦躁的病证。《万病回春·痰饮》:“痰燥者,痰火作热烦躁也。”方用加减温胆汤等。参见痰躁、痰证条。
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阴经别。详该条。
病证名。一作酒积泻。《不居集·泄泻》:“酒积泄,饮酒太多,清晨作泄,或五更腹痛,泄下黄赤,此酒湿入脏所致,非肾虚者比也。”参见酒积五更泄泻条。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枳壳,亦可针刺行间
【介绍】:见陈葆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