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地牯牛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病理术语。指热邪随汗外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病证名。小儿实热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气血俱盛者,则脏腑皆实,故胃中生热,其状大便则黄,四肢温壮,翕然体热也。”治宜清胃泻热。用泻黄散。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病名。①即心劳,详见该条。②《慎柔五书》卷四以虫在于心则成心痨,治以雷公丸等。
指肾脏。肾藏人身元阴、元阳,亦即真水和真火,故称。参见肾条。
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详目盲条。
见读素问钞条。
同啜。饮、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歠热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