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嗳气有腐臭味。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失节,食滞不化,停积胃肠所致。《类证治裁·症》:“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食后暖腐,保和丸。”参见宿食病、伤食条。
见《药材学》。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气功功法。是托名墨子而引动内气,为布气打基础的一种行气功法。见于宋《云笈七韱》卷59中。其方法:正仰卧,握固,叩齿,嗽口咽津,缩鼻徐徐纳气,将极满,以口徐徐吐之,吐后一咽,又复鼻纳气,口吐之;凡纳气,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即足背发。见该条。
阳气来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银海精微》卷上方。黄芩、郁金、大黄、防风、栀子、当归、川芎、赤芍药、龙胆草。为末,每服三钱,食后酒调服,日二次。治睛珠疼痛,瞳仁渐变青白色.忽然凸起血丝缠绕。
证名。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作“圊脓血”。指大便下脓血。详便脓血、脓血痢条。
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核肿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
又名《眼科统秘》。1卷。清代作品。撰人、撰年均不详。书中简略记载了若干眼科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本书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