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医门法律·秋燥论》。指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皷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
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丙为水运,子为水的正位,中运水与岁支子同气,故所指即丙子年为岁会。参见岁会条。
经穴名。代号BL25。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腹胀,
①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②五邪之一。某脏因母病及子而发病,即从母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喻脉象的细小而急。《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病证名。为腰部急性筋肉扭、挫伤,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但有窜痛感。治宜行气通络。内服
书名。1卷。清·李识候参订。书成于1902年。此书论述暑症以及与暑邪有关病证,包括初夏湿温、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疟疾、痢疾等。作者分经辨证,并按标本虚实寒热立方遣药,颇多经验之谈。现有《三三医书》本等
空同孔。亦称毛孔、玄府。《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角弓痧,心胸胀极,痧毒内攻,故头项向上,形如角弓反张,是脏腑已坏死症也。然反复试验,又得一治法,胸腹胀闷,自不必言,身难转侧,或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有时踡缩,有
【生卒】:1894~1955【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字彭年。江苏川沙人。曾任教于中国医学院、中医专门学校。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一定研究,并试图以西医的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