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六至七世纪【介绍】: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是注解《内经》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手掌的肌肉。《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掌肉充满。”
病证名。指风痰壅盛于肺所致的咳嗽。《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风痰嗽……直至嗽顿吐饮食痰物伏出尽,方少定。乃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治宜祛风豁痰。方用青州白圆子加天麻、全蝎、僵蚕等。参见咳嗽、痰嗽
温热病后期虚风内动的治法。类同滋阴熄风。《温病条辨》中的大定风珠、小定风珠是本法的代表方。
参见痧痘集解条。
病名。生于颜面的一种糠疹。出《疡科选粹》卷六。又名桃花癣。多因脾胃内热上蒸,复感风邪所致。多发于春季,妇女多见。初起颜面皮肤微红,伴发密集的小丘疹,逐渐形成灰白色斑片,边缘不清,上覆薄屑,自觉微痒及干
病证名。见《奇效良方》。又名倒靥、黑疮倒靥、陷伏。痘疮收靥时,外感寒邪,腠理复闭,身痛四肢微厥,痘转青紫或呈黑色者为黑靥。出痘时感受风寒或毒气弥盛,心热与外热壅郁,蒸腾不消,毒复入里;或食少腹泄,脏腑
见《药材资料汇编》。亦称紫硇砂,为硇砂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证名。指目睛上视。《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光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
《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防风、白术、牡蛎粉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日二至三次。治冲气犯肝,症见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