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大小便依度,口中气热,当发之。用大青膏。
证名。又名眼暗。《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即目昏,详该条。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又名江东脚气、岭南脚气。指发于南方地区之脚气,因感受风湿毒气所致。症见脚膝缓弱,渐至麻痹或疼痛,恶寒发热,头痛心烦,两胫微肿,不能饮食,甚则小腹不仁,冲心闷乱。治疗大法
病名。系指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总称。以输卵管炎较为多见。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有急、慢性之分。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少腹疼痛,带下多,月经不调等。这些证候分别归属于带下
见《异授眼科》。即内眦。详该条。
外治法之一。见《理瀹骈文》。按成方配伍,将有关药物研成极细粉备用。用时使药粉直接接触疮面者,谓之掺药。根据疮疡性质、发病阶段和药物作用的不同,分为消散、拔毒、去腐、生肌、止血、平胬等数种。临证针对病情
乳母酒醉后哺儿,令儿致病。因酒性燥烈,儿饮其乳,故病恍惚多惊(《证治准绳》)。
病名。亦有名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者。《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
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病证名。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经行时,由热邪乘于小肠,闭而不通,以致小腹痛如刀刺。宜服八正散,或用牛膝散(牛膝、麝香、乳香)。”参见血瘀痛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