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脾病证治

小儿脾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脾恶湿,故病多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热证则目内黄,尿黄。口疮口臭,烦易饥,宜泻脾胃蕴热,用泻黄散寒湿困脾,脘腹胀满,泛恶欲吐,食纳减少,消化不良,苔白脉缓。宜芳香化湿,散寒健脾,用藿香正气散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虚不运,食后腹胀,宜健脾利气,用香砂六君子汤脾气下陷少气懒言,宜补中举陷,用补中益气汤。《育婴家秘》:“脾热者泻黄散;胃热人参白虎汤;脾胃寒理中丸;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散、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消积丸保和丸宿食成积者枳朴大黄丸;湿胜者胃苓丸。”

猜你喜欢

  • 二合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 汪机

    【生卒】:1463~1539【介绍】:明代医家。字省之,别号石山。安徽祁门人。父亲汪渭(公望)是当地名医。他随父行医几十年,成为当代名医。编著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佚)、《读素问

  • 嗜异

    病证名。指病人喜食异物。《寿世保元》:“小儿爱吃泥土,乃脾虚胃热所致,面色青黄,或是虫动。”临床上脾疳、虫积的患儿多有嗜异的症状。

  • 肮(kàng 亢)

    通亢、吭。颈前部;喉咙。《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不搤其肮。”

  • 鸟戏

    导引法。模仿鸟类动作的一种体操活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01年间)《庄子》有“熊经鸟伸”的叙述。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前)帛画《导引图》有“鹤□”、“鹞”等图。《后汉书·华佗

  • 野山参

    见《增订伪药条辨》。为人参之野生者,详人参条。

  • 吴世昌

    【介绍】:清代医家。字半千。湖北江夏人。抄辑有《奇方类编》2卷(1719年)。

  • 三进一退

    针刺手法术语。见《针灸大成》。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不论进退,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需继续刺激,可以重复操作。

  • 顾晓澜

    【介绍】:见顾金寿条。

  • 静脉曲张外痔

    病名。见王兆铭《中西医结合痔漏临床证治》。外痔的一种。即肛缘皮下静脉曲张,肛周可见椭圆或环状块物突起,慢性经过,症状不显,不须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