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甘草五分,荆芥一钱。水煎服,日二次。治痘疹咽痛,痘起迟缓。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心腹门》。指感寒饮冷而致腹痛。《金匮翼·寒冷腹痛》:“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濇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治疗法则。出《灵枢·经脉》。凡邪热亢盛,体温较高的实热证,采用针刺泄热驱邪。宜浅针,急针,不留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书名。1卷。清·汪必昌撰于1810年。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或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入《
书名。鲁之俊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末附某部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
见《中药志》。即芥子,详该条。
丛书名。清·邵登瀛撰。内容为《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女科歌诀》。
经穴名。代号:LI10出《针灸甲乙经》。亦称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池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2寸处。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肘臂痠痛,上肢不遂,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