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用语。见《难经·七十九难》。与迎而夺之对举。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不足。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
《外科活人定本》卷二方。熊胆、儿茶、乳香、冰片、牛黄、雄黄。为细末。用井花水煎黄连、黄柏,取汁调药末,搽患处。治赤面风初起,正面之上红肿而浮起者。
【介绍】:见吕田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图经衍义本草条。
颞骨的乳突下。《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夫多骨疽多有发于手背、足背等处,不专在上腭者。其症皆肿硬一块,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均属肾虚,肾主骨也。或由疮疽溃久,不能收敛。总因气血不足,肾水素亏,复为寒邪所触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2卷。
眼科病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土疡俗号包珍珠。”即针眼。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