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重方相对而言。用药力较轻的药味组成,以治疗轻浅病证的方剂,如辛凉轻剂桑菊饮。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锁子骨即锁骨。多因跌坠、撞击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压之加剧,可有骨声,头倾斜于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折端移位者,治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无移位者,仅需固定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证名。指异常肉芽组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诸疮及痈疽,……久不瘥者,多生恶肉,四边突起,而好肉不生,此由毒热未尽,经络尚壅,血气不到故也。”参见胬肉条。
舌红有横断裂纹而痛。裂纹不深者,多为老年素体阴亏,宜补肾滋阴。裂纹深而多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指乳母气机壅滞时,以乳哺儿,损儿脾胃,而生诸疾。《证治准绳·幼科》引《灵秘》和《宝鉴》云:“壅乳成痰涎,涎壅生惊。”“壅乳成妳癖。又吐逆生痰。”
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即本脏自病痉。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手厥阴心包络经。详该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八。生于手指骨节。初起不红不热不痛,渐渐肿硬,形如蝉腹,又似蜣螂,故名。患指伸屈困难,日久方知木痛,渐至腐溃,脓水淋漓,疮口难敛。相当于指关节结核。初服六君子汤,益气除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