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用伏龙肝汤治之。
【介绍】:见王珉条。
病名。指饮食停滞肠胃所致的泄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积结泻,腹中绞痛,平胃散加消积药。……食积内结,发热,泄溏,消导药中加香连、干葛;不应,加大黄。”参见积滞泄泻,食积泄泻条。
书名。1卷。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种医事制度,并与清代太医院的医事制度有近似之处。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的参考。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4卷,梁·甘之撰,已佚。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
古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类经》卷十七:“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参见风疝、狐疝条。
病名。指秋燥伤肺的咳嗽。五嗽之一,见《外台秘要》卷九。《类证治裁》卷二:“燥嗽。秋燥嗽渴,气促,宜甘润,玉竹、沙参、麦冬、梨、蜜、杏仁、蔗汁之属,或复脉汤去姜、桂。”参见五嗽、伤燥咳嗽条。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指因食积阻滞肠胃而引起的呕吐。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及肛门不排气等。针刺足三里,内庭;并配合中药利气导滞之剂。
书名。3卷。清·廖平评。刊于1853年。廖氏对《脉学辑要》有“不背古而最实用”的好评,但又批评原书“不以脉定病,与两手分六脏腑之诊”,遂编此书。将27脉的次序,按分部类居重予编次。评述部分能结合临床,